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12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血浆中去羟肌苷测定与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去羟肌苷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并应用于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18名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随机交叉po200 mg去羟肌苷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处理,通过LC-MS/MS测定其浓度,采用非隔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对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结果LC-MS/MS测定血浆中去羟肌苷的线性范围为5.0~2 000μg·L-1,定量下限为5.0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6%,准确度(RE)在±4%之内。应用本法测得18名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po 200 mg去羟肌苷参比制剂后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max为(0.65±0.30)h,ρmax为(1 052±353)μg·L-1,t1/2为(1.53±0.38)h,用梯形法计算,AUC0-t为(1 628±479)μg·h·L-1,服用受试制剂后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max为(0.47±0.13)h,ρmax为(1 090±531)μg·L-1,t1/2为(1.44±0.46)h,AUC0-t为(1 520±661)μg·h·L-1。以AUC0-t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8±20.8)%。结论该法灵敏、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线性范围宽,适用于去羟肌苷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22.
马洪峰  卢建平 《中国药房》2010,(22):2073-2075
目的: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肌苷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浓度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肌苷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2药在6h内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肌苷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值、含量、不溶性微粒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临床上可将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肌苷氯化钠注射液直接配伍后6h内使用。  相似文献   
23.
阚微娜  杨宏伟 《中国药房》2014,(21):2000-2002
目的:建立腺苷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TC C18,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 5.8)(12∶88),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已知杂质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总杂质及其他单个杂质以自身对照法计算。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腺苷与各杂质分离良好,腺苷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330μg/ml,特定杂质尿苷、鸟苷、肌苷及腺嘌呤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0.0330μg/ml,特定杂质尿苷、鸟苷、肌苷及腺嘌呤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0.033.0μg/ml(r=0.999 83.0μg/ml(r=0.999 81.000),检测限为0.03、0.21、1.20、0.21、0.03 n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为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4.
用挤出造粒、气流包衣法研制了去羟肌苷肠溶微粒,药物在0.1mol/L盐酸中2h不降解,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10min的释放率达75%以上.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证明,制得的去羟肌苷肠溶微粒相对生物利用度是去羟肌苷分散片的169%.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口服肌苷对精神分裂症(SP)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和髓鞘超微结构的作用.方法:30只ICR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性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K-801)以及肌苷治疗组(Inosine+MK-801),每组10只.连续14 d腹腔注射MK-801制备SP模型,Inosine+ MK-801组小...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肌苷组缺血再灌注前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同步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12h达高峰,持续1~3d,然后逐渐降低,至14d仍高于再灌注2h水平,同一时间点皮质区高于纹状体区。肌苷组COX-2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5.50~11.66,P〈0.01)。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COX-2 mRNA相似,但其高峰出现在24h,较COX-2 mRNA略延迟,且持续时间短,至7d已降至再灌注2h水平,同一时间点皮质区高于纹状体区。肌苷组COX-2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3.27~18.14,P〈0.01)。结论 肌苷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OX-2 mRNA及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PNP酶抑制剂Ulodesine进行体内药效作用评价。方法小鼠腹腔注射肌苷(inosine)和皮下注射氧嗪酸钾(oteracil potassium)诱导体内尿酸蓄积,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小鼠进行内眦静脉或摘眼球采血,测定血清尿酸值,判断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成功与否;再利用酶动力学分析Ulodesine对PNP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并于造模前给予小鼠灌胃Ulodesine,造模后测定血清尿酸值,评价Ulodesine的降血尿酸作用。结果小鼠腹腔注射200 mg·kg~(-1)肌苷联合皮下注射200 mg·kg~(-1)氧嗪酸钾在1.5 h时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急性高尿酸血症;酶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Ulodesine对PNP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为2.293 nmol·L~(-1);另外,Ulodesine的体内药效表明,Ulodesine能够明显减低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尿酸水平。结论我们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的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该造模制作方法更简单有效,且该模型可以应用于验证PNP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28.
参麦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有增高趋势,往往在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在临床上容易引起心律失常,重者出现心衰和心源性休克。西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由于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不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VMC已越来越受到推崇。我们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SM)治疗VMC,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1月 ̄2005年5月住院病人共5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2 ̄14岁,平均7.5岁;病程11 ̄31d。VMC的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结核治疗主张联合用药,药物性肝损害发生也相应增加,最高为23.3%。自1999年1月~2003年1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3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联合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抗逆转录病毒方法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用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联合奈韦拉平(NVP)治疗20例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将其分为A组(进口药)、B组(国产药)并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指标为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A组中2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血浆病毒载量平均值明显下降,A组比治疗前下降2.12lg拷贝/ml,B组比治疗前下降2.55lg拷贝/ml。A、B两组分别在4.3个月和2个月时,均检测不到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逐渐升高,由治疗前A组(231.50±156.02)/mm3、0.25±0.21,B组(49.60±45.41)/mm3、0.07±0.05,上升至治疗后A组(423.70±225.79)/mm3、0.46±0.31,B组(186.00±92.47)/mm3、0.20±0.11。两组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浆HIVRNA降幅、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增幅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200/mm3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升高的绝对值明显高于CD4<200/mm3者。治疗初期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皮疹,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周围神经病变。结论该药物组合能够很快地使病毒载量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能够使大多数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重建。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有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