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916篇
  免费   21927篇
  国内免费   20953篇
耳鼻咽喉   2575篇
儿科学   3347篇
妇产科学   2845篇
基础医学   29370篇
口腔科学   5530篇
临床医学   38002篇
内科学   33005篇
皮肤病学   4683篇
神经病学   5770篇
特种医学   81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0篇
外科学   23557篇
综合类   90473篇
预防医学   14609篇
眼科学   3671篇
药学   33115篇
  518篇
中国医学   21045篇
肿瘤学   34112篇
  2024年   2692篇
  2023年   8809篇
  2022年   10525篇
  2021年   11814篇
  2020年   8997篇
  2019年   8974篇
  2018年   5157篇
  2017年   7779篇
  2016年   8956篇
  2015年   9645篇
  2014年   14062篇
  2013年   14210篇
  2012年   19249篇
  2011年   21018篇
  2010年   19210篇
  2009年   19657篇
  2008年   21725篇
  2007年   19062篇
  2006年   18191篇
  2005年   18383篇
  2004年   15078篇
  2003年   12831篇
  2002年   10308篇
  2001年   9338篇
  2000年   7492篇
  1999年   5949篇
  1998年   4752篇
  1997年   4027篇
  1996年   3504篇
  1995年   2908篇
  1994年   2529篇
  1993年   1590篇
  1992年   1527篇
  1991年   1386篇
  1990年   1138篇
  1989年   1231篇
  1988年   355篇
  1987年   245篇
  1986年   219篇
  1985年   138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外源性N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CNT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表达变化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与CNTF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 ,每只大鼠又分为损伤侧组 (L组 )和健侧组 (R组 )两个亚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NTF的表达水平 ,观察各组在 1d、7d、1 4d、2 1d及 2 8d时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 给药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除 1d、7d组外其余均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两组健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外源性NGF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的增加 ;而对健侧CNT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②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CNT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 3周内逐渐下降 ,然后开始恢复 ,但至第 4周尚未恢复到开始时的水平 ;而两组健侧CNTF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892.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学的研究阐明了胶质瘤生成过程中肿瘤细胞的一些重要特征。胶质瘤的基因学改变包括:基因扩增(扩增,在分子生理学上指某段特殊的DNA序列的拷贝数增加,在分子影像学上指影像的信号增加)、某些特殊染色体缺失等。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分子影像学的出现更为基因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893.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联合尿道电切镜、腹膜后镜行肾输尿管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肾盂输尿管癌患者 4 4例 ,采用联合尿道电切镜、腹腔后镜行肾输尿管切除术 15例 (A组 ) ,开放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2 9例 (B组 )。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费用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 (75 .1± 2 9.5 )ml、术后 (2 4 .1± 12 .6 )h肠功能恢复、(2 4 .3± 10 .5 )h下床活动、应用止痛药(3.0± 0 .8)d、静脉应用抗生素 (7.2± 3.1)d、术后住院 (6 .3± 1.2 )d、(2 8.0± 7.8)d恢复正常工作 ,明显优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B组手术时间、手术治疗费用、住院总费用优于A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A组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两组随访 14~ 36个月 ,均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联合尿道电切镜、腹膜后镜肾输尿管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相比 ,疗效相当 ,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894.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在机体起消灭病原体和组织损伤双重作用。呼吸爆发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现就麻醉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5.
细胞核仁形成区(NORs)由核糖体RNA基因组成,位于此区调控rRNA转录的酸性非组蛋白可被硝酸银染色(Ag-NOR),肿瘤细胞中Ag-NOR数目、分布和强度可作为肿瘤诊断、细胞分型和分化分级的重要指标;由于肿瘤细胞相关分子等的毒性作用,病人淋巴细胞NORs区的酸性非组蛋白表达。有别于非恶性疾病,可以此进行肿瘤诊断和病情监测。方法北京健尔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5%硝酸银及相应的银染试剂,RPM1640培养液,普通细胞银染技术对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结果对70例正常人和各种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酸性非组蛋白表达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恶性疾病与正常人之间有明显差异。35例肿瘤病人中有28例阳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S%阳性结果与肿瘤有较密切联系,但并无特异性,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96.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验,往往注意血糖及尿液葡萄糖的检测,而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测易被忽视,我们经近一年的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尿液中自细胞明显高于健康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97.
898.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系列模型,探讨早期不同阶段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方法混合烟雾吸入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形成的系列发展模型;HE染色观察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光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炎症细胞计数和分类,生化测定肺组织和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结果随着烟雾刺激时间的增加,大鼠气道炎症病损逐渐加重,至第7周形成慢性支气管炎典型病理变化,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呈增加趋势(P<0.05),与气道病理变化呈正相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1周时处于较高水平(P<0.05),以后则保持一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肺组织MPO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气道病理变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混合烟雾吸入法大鼠模型用于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炎症的发生发展简便、可靠;半定量分析的形态学评价为其提供了更客观的方法.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早期,支气管管腔内炎症细胞类型符合慢性炎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9.
目的 为构建生物人工肝进行肝细胞的准备。方法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流法分离单个乳猪肝细胞,并对其活力及单层和聚集培养后的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采用本方法从每头乳猪中分离到的单个肝细胞数为(3.1±1.5)×10~(10),活性超过95%。在加入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单层培养时,肝细胞功能良好,可维持2周左右。而在未加入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培养中肝细胞虽能存活1周,但功能于24h后即丧失。球形聚集培养可实现肝细胞的大量培养,且生物学活性较单层培养显著提高。结论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注法所得单个乳猪肝细胞基本能满足构建生物人工肝对肝细胞数量的要求。聚集培养接种密度大,细胞生物学活性高,可用于构建生物人工肝。  相似文献   
900.
软骨细胞老化特征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骨细胞的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特征包括:细胞不可逆的生长停滞于G1期;老化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端粒长度缩短;软骨细胞分化特征的改变。目前认为其机制为基因表达的程序性或减进性改变,包括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Rb等在细胞生长停滞中的作用;端粒结合蛋白和端粒酶对端粒长度的调节;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使软骨细胞形态的变化;基质降解酶类表达增加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