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13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711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116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655篇
口腔科学   93篇
临床医学   3179篇
内科学   2884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1989篇
特种医学   9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757篇
综合类   6350篇
预防医学   1041篇
眼科学   97篇
药学   2617篇
  47篇
中国医学   1842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510篇
  2022年   562篇
  2021年   612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548篇
  2016年   611篇
  2015年   694篇
  2014年   1210篇
  2013年   1187篇
  2012年   1466篇
  2011年   1613篇
  2010年   1380篇
  2009年   1389篇
  2008年   1632篇
  2007年   1278篇
  2006年   1314篇
  2005年   1178篇
  2004年   833篇
  2003年   762篇
  2002年   626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318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L-C均高于复发组(P<0.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0.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目的 了解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的影响因素, 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荆门市1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乡 (镇) 实施沟渠硬化灭螺工程和螺情资料, 统计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 分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1条硬化沟渠, 71条沟渠钉螺复现, 复现沟渠条数占 47.02%。钉螺面积灭光率为78.79%。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为上游螺区扩散、 硬化沟渠破损、 工程前未药物灭螺和施工带入钉螺等。结论 结论 单纯硬化有螺沟渠并不能彻底消灭钉螺; 科学规划沟渠硬化工程、 工程前药物灭螺和加强工程后期维护是提高灭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3.
<正>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甲硫氨酸即蛋氨酸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物质,不能直接合成蛋白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血浆Hcy浓度>10μmol/L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1〕。Hcy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虽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实验显示,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可从降低Hcy水平中获益~〔3〕。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改善作用。方法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Bra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硬化斑块指数和Bra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两组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ra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且观察组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ra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老龄冠心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6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生化数据。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D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Agatston法计算钙化积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龄冠心病伴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钙化组患者收缩压水平、血肌酐及血尿酸水平、糖尿病发生率及吸烟率均高于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2,P=0.035)、收缩压(OR=1.546,P=0.024)、吸烟史(OR=1.328,P=0.029)、血肌酐增高(OR=1.325,P=0.025)、糖化血红蛋白(OR=1.697,P=0.031)、血尿酸水平(OR=1.732,P=0.015)为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Spearman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和尿酸水平与钙化积分呈线性相关。结论:老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其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和尿酸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MRI检查颈动脉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并对图像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患者共168支颈动脉,有124支发现斑块。糖尿病组发现58支,非糖尿病组发现66支。糖尿病易损斑块占84.48%(49/58),非糖尿病组占37.88%(25/66),糖尿病组易损斑块比非糖尿病组增加了46.60%;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男性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6.22%(49/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糖尿病以及饮酒史成为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RI能够有效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较差;是否合并糖尿病、过量饮酒被认为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6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患者,根据Gensini积分及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狭窄<50%,共46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50%,Gensini积分<20,共122例)、C组(冠状动脉狭窄≥50%, Gensini积分≥20,共93例),分析3组间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B、C三组的血液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浓度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15例冠心病的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与Gensini积分间均呈正相关(r=0.17、0.15,P<0.05)。结论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越高,冠状动脉狭窄越严重,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998.
<正>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从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到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过程中,炎症因子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参与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的转化,及在继发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L,白介素)是淋巴因子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669例住院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增进对冠状动脉扩张的认识。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5日连续有106305位患者在北京阜外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收集冠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共697例,取其中病历资料完整的66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扩张患病率为0.656%,单纯性冠状动脉扩张占冠状动脉扩张的10.31%。冠状动脉扩张共累及878支冠状动脉,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主支(41.80%),前降支主支(25.40%),回旋支主支(21.64%),及左主干(4.78%)。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大部分为男性(84.75%),吸烟者占31.99%,伴高血压者占34.68%,伴高脂血症者占31.54%,而伴糖尿病者仅占11.36%。22.12%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23.77%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史。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40%以上冠状动脉扩张患者血浆总甘油三酯偏高,70%以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而20%以上总胆固醇偏低;30%以上脂蛋白(a)偏高;36.62%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偏高。结论冠状动脉扩张的患病率较低,最多累及右冠状动脉主支,多见于男性,除糖尿病外与冠状动脉危险因素相似,大多数冠状动脉扩张患者血脂水平控制不良。冠状动脉扩张可能与炎性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临床以及实验室研究证实,存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减弱或者无效的特定人群,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而这种现象确切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临床合并症、药理学特性以及患者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对其诊断和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因而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机制,为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