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766篇 |
免费 | 2925篇 |
国内免费 | 217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8篇 |
儿科学 | 447篇 |
妇产科学 | 363篇 |
基础医学 | 2100篇 |
口腔科学 | 547篇 |
临床医学 | 6208篇 |
内科学 | 3737篇 |
皮肤病学 | 383篇 |
神经病学 | 862篇 |
特种医学 | 164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3416篇 |
综合类 | 16193篇 |
预防医学 | 6037篇 |
眼科学 | 393篇 |
药学 | 12833篇 |
167篇 | |
中国医学 | 10676篇 |
肿瘤学 | 16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9篇 |
2023年 | 1661篇 |
2022年 | 2026篇 |
2021年 | 2650篇 |
2020年 | 1698篇 |
2019年 | 1451篇 |
2018年 | 738篇 |
2017年 | 1261篇 |
2016年 | 1514篇 |
2015年 | 2036篇 |
2014年 | 3047篇 |
2013年 | 2704篇 |
2012年 | 3677篇 |
2011年 | 3697篇 |
2010年 | 3357篇 |
2009年 | 3270篇 |
2008年 | 3516篇 |
2007年 | 3094篇 |
2006年 | 2978篇 |
2005年 | 3336篇 |
2004年 | 2612篇 |
2003年 | 2483篇 |
2002年 | 2075篇 |
2001年 | 1918篇 |
2000年 | 1552篇 |
1999年 | 1304篇 |
1998年 | 1106篇 |
1997年 | 1058篇 |
1996年 | 942篇 |
1995年 | 949篇 |
1994年 | 815篇 |
1993年 | 569篇 |
1992年 | 491篇 |
1991年 | 448篇 |
1990年 | 387篇 |
1989年 | 409篇 |
1988年 | 157篇 |
1987年 | 130篇 |
1986年 | 109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TP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ATP诱导下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第3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住ATP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FAP)抗体免疫反应染色,阳性数分别约为Nestin30%、NsE:32%、GFAP15%。结论ATP能够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后继发感染所形成的溃疡裂隙,1993年~2003年本院采用扩肛、肛裂切除加肛门侧位内括约肌切开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肛裂5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5.
腹腔镜二孔法与三孔法阑尾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二孔法与三孔法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的临床资料,比较二孔法与三孔法LA的手术时间、戳孔感染率。本组206例完成LA术,其中三孔法148例(9例由二孔法中转)、二孔法58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二孔法显著短于三孔法(P=0.000)。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LA术后戳孔均无感染,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戳孔感染率二孔法与三孔法无显著性差异(P=1.000),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戳孔感染率二孔法显著高于三孔法(P=0.039)。结论LA二孔法具有更加微创、美容的特点,可作为单纯性、化脓性及慢性阑尾炎的首选术式.但对于坏疽性阑尾炎则宜选择三孔法。 相似文献
996.
我院于2000年5月~2004年3月,应用以第2跖背动脉为轴的微型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趾蹼缺损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7.
食管癌切除术后不同重建途径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了解食管癌切除术后经不同径路重建,发生吻合口瘘的情况;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后,经胸骨后胃代食管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1105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229例经左胸行胸内吻合(A组),716例经右胸食管床胃代食管行颈部吻合(B组),160例予以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经胸骨后行颈部吻合(C组)。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径路的3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情况。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A组5/229(2.2%)、B组85/716(11.9%)、C组31/160(19.4%),C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1和P<0.05)。比较C组不同重建方式吻合口瘘发生率显示,手工吻合与器械吻合(22.2%与11.6%,P=0.133)、全胃重建与管状胃重建(25%与15.6%,P=0.146)间吻合口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延长胃肠减压管留置时间至术后7d,吻合口瘘发生率由23.3%降至9.1%(P<0.05)。结论胸骨后胃代食管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前纵隔内的胃体受压、冲击吻合口所致;通过延长胃肠减压管留置时间能有效减少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丙泊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线粒体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含量、ATP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B组)和缺血-再灌注丙泊酚预处理组,后者按丙泊酚用量又分为50 mg/kg(C1组)、100 mg/kg(C2组)和150 mg/kg(C3组)三个亚组.观察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60 min时海马线粒体的超微结构、ATP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光甘肽(GSH)活性的变化.结果与B组比较,丙泊酚各处理组海马线粒体的ATP含量、Na^+-K^+-ATP酶、Ca^2+-ATP酶、SOD和GSH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或0.01),MD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0.01),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亦明显减轻.结论丙泊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线粒体的损伤,促进线粒体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病人,女,30岁,平时无任何症状体征,体检时发现左肝实质巨大占位性病变。彩超示:肝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内—强回声光团22 cm×17 cm×11 cm,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其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以周边为主,PW:示以门静脉血流为主,肝静脉走行欠清。诊断为肝血管瘤。CT示:肝脏增大,左叶明显,平扫肝左叶呈巨大不均匀低密度肿块,范围约23·4 cm×17 cm×11cm,CT值36~50 HU,边界尚清,有包膜、肝右叶受压,三期增强扫描:AP:肿块强化呈不均匀略高密度,可见有供血动脉,PP:肿块呈等密度,DP:肿块呈低密度,门静脉及腔静…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胃代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1年5月至2003年10月30例胃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膀胱肿瘤28例,结核性膀胱挛缩2例。结果 随访8~13年,平均10年。30例全身健康情况良好,日间排尿满意,3例偶有夜间尿失禁。1例术后19个月发生代膀胱穿孔,经抗酸和手术治疗痊愈。30例肾功能正常,无电解质紊乱;24例排尿前后胃泌素及尿液pH检查正常;4例有无症状菌尿。13例代膀胱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壁细胞减少;9例免疫组化检查G细胞较正常减少。尿动力学检查代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正常,排尿期贮尿囊压力低于正常。10例行排尿期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5例B超示肾集合系统轻度扩张。1例低压胃膀胱成形术,1例胃与后尿道逆蠕动吻合,剩余尿分别为150ml和250ml。1例出现血尿尿痛综合征,经抗酸及碱化尿液治疗后缓解。结论 胃代膀胱术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