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513篇 |
免费 | 7984篇 |
国内免费 | 62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98篇 |
儿科学 | 1928篇 |
妇产科学 | 759篇 |
基础医学 | 9592篇 |
口腔科学 | 1248篇 |
临床医学 | 21840篇 |
内科学 | 7924篇 |
皮肤病学 | 860篇 |
神经病学 | 12164篇 |
特种医学 | 455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5篇 |
外科学 | 11192篇 |
综合类 | 36522篇 |
预防医学 | 9602篇 |
眼科学 | 1586篇 |
药学 | 13818篇 |
398篇 | |
中国医学 | 10454篇 |
肿瘤学 | 34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250篇 |
2023年 | 4115篇 |
2022年 | 4735篇 |
2021年 | 6277篇 |
2020年 | 5014篇 |
2019年 | 3806篇 |
2018年 | 1829篇 |
2017年 | 2888篇 |
2016年 | 3244篇 |
2015年 | 3753篇 |
2014年 | 6139篇 |
2013年 | 5811篇 |
2012年 | 7652篇 |
2011年 | 8454篇 |
2010年 | 7531篇 |
2009年 | 7585篇 |
2008年 | 8716篇 |
2007年 | 7825篇 |
2006年 | 7569篇 |
2005年 | 8088篇 |
2004年 | 6267篇 |
2003年 | 5508篇 |
2002年 | 4474篇 |
2001年 | 3602篇 |
2000年 | 2732篇 |
1999年 | 2252篇 |
1998年 | 1811篇 |
1997年 | 1679篇 |
1996年 | 1546篇 |
1995年 | 1413篇 |
1994年 | 1250篇 |
1993年 | 812篇 |
1992年 | 732篇 |
1991年 | 649篇 |
1990年 | 511篇 |
1989年 | 618篇 |
1988年 | 168篇 |
1987年 | 152篇 |
1986年 | 111篇 |
1985年 | 92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段棘旁肌(thoraspinal muscle,TSM)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ALS和13例CSM患分别进行三肢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TSM肌肌电图检测。结果 ALS组:(1)12例中三肢肌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100%。(2)12例中10例SCM肌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83%。(3)12例T9-11 TSM肌安静状态均有失视经电位出现,阳性率为100%;CSM组:(1)13例均有单个以上的肢体呈神经漂性损害,阳性率为100%,包括1例三肢肌、4例两肢肌(双上肢)、10例单侧上肢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13例SCM肌肌电图均未见异常。(3)13例T9-11 TSM肌肌电图安静状态均呈生理性电静息。结论 TSM肌肌电图现出一定数量以上的纤颤波和正锐波能提高ALS患亚临床检出率,增加TSM肌群神经源性损害依据,为ALS的诊断以及与CSM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2.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比较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与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脑循环治疗组38例,显效28例,有效9例,头晕加重1例,显效率74%,总有效率97%,常规治疗组36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显效率47%,总有效率74%。结论:脑循环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3.
Kearns-Sayre综合征(KSS)是一种以眼肌麻痹、视网膜变性和心脏传导功能障碍三联征为特征的线粒体神经肌病。1958年,Kearns及Sayre等首次对本征作了描述。目前已逐渐被人们认识,KSS并非十分罕见,国外文献报道105例。国内杨国芳等于1988年首次报告,现仅2例。为便于发现和报道更多的KSS,笔者综述如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KS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本征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线粒体功能的原发障碍,主要为线粒体基因或核质体的原发性异常,常由遗传所致。二是线粒体功能的继发性障碍,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4.
目的:通过应用脑神经促通仪对慢性脑缺血的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善的情况。方法:应用成都迪康医用数字设备公司生产的D/NSJ—I脑神经促通仪进行治疗,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处方,45min/次,10次为1个疗程。应用TCD监测治疗前后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头痛由89%降至13%、头晕由96%降至15%、失眠由60%降至9%、健忘由28%降至9%。治疗前后血流速度的改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单个患者最高血流速度增加67.6%。结论:脑神经促通仪对表现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的脑缺血、脑损伤患者,通过改善脑供血,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5.
166.
周围神经急性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多由于切割、牵拉、挤压等造成,暴力作用时间短而集中,造成神经束完全或部分断裂,多伴有其他组织的损伤。1周围神经急性损伤的诊断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多合并骨折、血管及软组织损伤等,易造成误诊、漏诊[1],尤其是闭合性损伤。如儿童闭合性肱骨 相似文献
167.
针刺及光照等不同授时因子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及光信息等不同授时因子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90只,体质量110~140g,随机分为电针组、光脉冲导引组、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捆绑对照组、电针+光脉冲导引组、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光脉冲、8-羟基-丙胺-四氢柰、捆绑、电针+光脉冲导引、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吸光度值,并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时间点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在近似昼夜时间15:00光脉冲导引组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16.600&;#177;8.678,109.600&;#177;8.735,q=54.00,P&;lt;0.05),近似昼夜时间21:00光脉冲导引组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30.800&;#177;5.762,101.000&;#177;9.407,q=35.80,P&;lt;0.05);而在近似昼夜时间9:00电针组和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较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15.833&;#177;9.641,110.667&;#177;0.210,79.833&;#177;17.600,q=36.00,30.83,P&;lt;0.05)。结论:光信息在近似昼夜时间15:00和21:00可以增加视交叉上核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说明光照对一氧化氮的影响只在主观晚上。针刺在近似昼夜时间9:00可以增加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说明针刺对一氧化氮的影响只在主观白天。 相似文献
168.
主动的医学干预对足月小样儿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随访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足月小样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效果。方法:根据鲍秀兰主编的《0~3岁早期干预大纲》,采用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对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6例足月小样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与同时期住院的65例足月小样儿对照,随访后进行比较,除衡量体格发育的一般测量外,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监测。结果:干预组足月小样儿6个月龄时体质量犤(7.92±0.83)kg犦、头围犤(42.5±2.2)cm犦和身高犤(67.1±2.6)cm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犤分别为(7.27±0.91)kg,(41.6±1.9)cm,(66.2±2.4)cm,P<0.05犦;24个月龄时体质量仍占优势(P<0.05);干预组24个月龄时的各能区发育商和总DQ(99.76±13.02)均大于对照组的各能区发育商和总DQ(87.28±14.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对足月小样儿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9.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 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1],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病率约为4/10万。现报道一例神经纤维瘤病妊娠期伴发,再次妊娠复发恶化的病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1岁,孕2产1,孕33 1周,因下肢水肿1月于2006年10月 相似文献
170.
文章回顾了用于运动康复电刺激技术4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在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电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刺激的基本原理。根据电刺激与患者之间的交互特性,把它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性电刺激(TES)以及神经调变电刺激(NMS)。文章对国际新近发展的电刺激在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行走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给予了重视。文中最后指出了电刺激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正面临着一次新的飞跃,那就是脑-机接口(BCI)技术与电刺激技术的结合,让诸多不同类型瘫痪患者看到实现运动功能康复的曙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