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78篇
  免费   1945篇
  国内免费   963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437篇
妇产科学   255篇
基础医学   992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5626篇
内科学   2940篇
皮肤病学   179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12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9568篇
综合类   11328篇
预防医学   2470篇
眼科学   237篇
药学   4126篇
  62篇
中国医学   2838篇
肿瘤学   3376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830篇
  2022年   1014篇
  2021年   1076篇
  2020年   927篇
  2019年   884篇
  2018年   508篇
  2017年   672篇
  2016年   930篇
  2015年   1079篇
  2014年   2039篇
  2013年   1904篇
  2012年   2527篇
  2011年   2652篇
  2010年   2709篇
  2009年   2757篇
  2008年   2903篇
  2007年   2567篇
  2006年   2343篇
  2005年   2334篇
  2004年   2039篇
  2003年   1724篇
  2002年   1453篇
  2001年   1280篇
  2000年   1045篇
  1999年   915篇
  1998年   828篇
  1997年   678篇
  1996年   725篇
  1995年   556篇
  1994年   504篇
  1993年   377篇
  1992年   263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直肠癌切除前后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术中腹腔多次冲洗,对于降低患者腹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直肠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分6次进行,肿瘤切除前3次,切除后3次;将6次腹腔冲洗液行常规病理学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肿瘤切除前,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均呈阳性表达。肿瘤切除后第1次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40例,第2次阳性33例,第3次阳性13例。肿瘤切除后第1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切除后第2次冲洗液阳性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第2次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中多次腹腔冲洗可降低腹腔内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2.
患者男性,28岁,因电锯伤右手1h于2006年2月10日急诊入院,术前检查:右食指自远侧指间关节处完全离断,创面不整齐,离断指体挫伤较重,入院诊断:右食指完全离断。急诊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行右食指清创再植术,吻接动、静脉,修复双侧指神经。术后常规“三抗”治疗。术后血运好。术后第7d出现血管危象,给予相应处理。术后12d右食指末节指腹及中节指背皮肤部分坏死。术后第39d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行右食指坏死组织清除、中指桡侧指固有动脉串联皮瓣修复术。术后皮瓣存活,术后10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3.
Douglas陷凹疝,有文献又称肛门疝、盆底疝、直肠阴道膈疝等,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直肠脱垂。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也常有不同程度的慢性便秘症状存在。以往治疗手段单一,只能经腹进行直肠悬吊,加固抬高盆底,甚至肠管的区段切除。我院自2004年应用自行研制的“会阴支架”,结合直肠内外消痔灵注射,不必经腹手术,同样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诊断和治疗方法重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Douglas陷凹疝患者均为已婚生育女性,年龄最小者54岁,最大者86岁;其中2例经过直肠黏膜瘢痕支持固定手术后无效,病程最短12年,最长30年。1.2诊断方法临…  相似文献   
54.
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KLF-6和APC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KLF-6与APC的mRNA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37、5%和34,3%,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96.9%和93.8%(P〈0.05)。KLF-6与APC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8.1%和25.0%,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81.3%和84.4%(P〈0.05)。KLF-6与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抑癌基因KLF-6和APC的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且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赵仲和  张婕 《广东医学》2006,27(10):1538-1538
患者,女,48岁,医生,因右手拇指肿胀、疼痛、感觉迟钝、功能活动受限8个月,于2006年3月27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右手拇指屈伸功能受限,局部压疼明显,并有触电样感觉,拇指屈肌腱增粗粘连,活动时伴有弹响。诊断:右手拇指腱鞘炎。并于次日在局麻下施行腱鞘分离切除术,手术进展顺利,术后服用西力欣片,每次0.5g,3次/d,弥可保片,每次500u,3次/d,连服3d。术后第2天,切口干燥,局部疼痛,肿帐,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输出功率100MW,光斑直径2cm,当照射到10min时.患者出现口干、出汗、发冷、烦躁不安等症状,立即停止照射,属患者平躺休息,喝温开水,15min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56.
疏东升  汪全红 《安徽医药》2006,10(4):287-288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共35例,其中行EST及取石术32例,行EPBD及取石术3例。EST胆总管取石时根据结石大小决定切开大小,不宜EST或结石较小者可选择EPBD后取石。结果35例均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取得较好的疗效。EST术中局部渗血4例,当时予电凝或喷洒止血药物即迅速止血,术后急性胰腺炎1例,经适当处理后1周痊愈,EPBD及取石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7.
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母儿愈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剖宫产对母儿愈后的影响.方法 对845例同期住院分娩病例进行分析,比较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与有医学指征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母儿近期结局.结果 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母亲产后抑郁发生率高(P<0.001;P<0.05),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新生儿羊水吸入综合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P<0.001).结论 剖宫产对低危妊娠新生儿造成一定伤害,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58.
目的:直肠腺瘤和其他疑似为良性的病变应用经肛门内镜切除术并未普及。该项研究旨在评估经肛门内镜切除术的效能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在1993-2004年之间3所斯德哥尔摩医院中经肛门内镜切除术的患,内容包括患自身及病变特性、并发症、随访时间和复发率。结果:180例中共131例行经肛门内镜切除术。160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腺瘤,12例为癌瘤,其余8例分别为增生、纤维化或正常黏膜。直肠腺瘤患中,77例仅行单次经肛门内镜切除术,16例因巨大腺瘤而多次行该手术,27例因复发而需另行经肛门内镜切除术或其他手术。中位复发时间为7个月,但未出现直肠癌。16例手术患出现并发症。2例患必须行Hartman手术,1例因肠穿孔,另1例因出血。手术期间无死亡。未复发的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极差0—67)。[编按]  相似文献   
59.
痔疮、肛裂、肛门外伤、直肠肿瘤、麦氏手术后,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术后敷料不易固定,以往用简易丁字带、宽胶布或用绷带临时打个丁字带固定.胶布容易脱落;简易丁字带通过会阴部,会影响男性阴茎、阴囊的血液循环,又不方便患者小便,或患者小便时打开丁字带,使肛门敷料脱落,造成术口污染,影响术口愈合.为克服上述困难,我们研制出Y型固定字带,经临床实践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中原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表型特征,为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HNPCC遴选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Am sterdam标准的8个家系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与随机抽调我院40例确切无家族史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B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A组平均46岁,B组62.6岁,平均提前16.6年;<50岁者:A组73%(27/37),B组30%(12/40),两组比较P<0.01;第1、2、3代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9.2、46.9、34.6岁,逐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发病部位:右半结肠A组73.2%(30/41),B组39.0%(16/41),两组比较P<0.05。③同时、异时多发大肠癌:A组8.1%(3/37),B组2.5%(1/40)。④大肠外癌:A组17.1%(7/41),B组0,两组比较P<0.05。⑤合并腺瘤:A组0,B组22.5%(9/40),两组比较P<0.05。⑥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A组69.7%(23/33),B组40%(16/40),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原地区HNPCC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国际遴选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HNPCC遴选标准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