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3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54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76篇
基础医学   86篇
临床医学   792篇
内科学   91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80篇
综合类   1166篇
预防医学   622篇
药学   505篇
  46篇
中国医学   25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376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压力性尿失禁指的是因用力、喷嚏、咳嗽等情况下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尿液泄漏,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则是指膀胱内压力超过最大尿道内压力时,逼尿肌无收缩从而导致的尿液无控制性排出[1].该病的发生可能与结缔组织较为薄弱、分娩次数过多导致的子宫脱垂后盆底部及括约肌解剖结构改变等因素有关[2].若不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病的治疗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改变,非手术治疗的康复锻炼已显示出较好效果[3].  相似文献   
122.
白晶晶  颜士杰 《安徽医学》2015,36(12):1482-1484
目的探讨腹壁自体筋膜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经腹壁自体筋膜盆底悬吊术治疗的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了解术后近期情况,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1年。结果40例患者腹壁自体筋膜盆底悬吊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整体手术时间平均为(133.41±56.57)min(含妇科其他操作,如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阴道后壁修补术等,单独行盆底悬吊术2例),平均失血量为(109.71±70.7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94±0.71)d,其中2例因腹部切口液化,术后尿管保留时间为(4.26±1.41)d,其中1例术中膀胱损伤,术后保留导尿14 d。随访1年,2例术后阴道后壁膨出。生活质量未受影响。结论腹壁自体筋膜盆底悬吊术是一种治疗子宫阴道脱垂的简单、有效、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可以进行临床术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子宫全切与经腹全子宫切除对盆底功能的损害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徐闻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经腹全子宫切除,观察组则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评估手术前后两组手术情况、阴道顶端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直肠膨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率、直肠及膀胱膨出率、阴道顶端脱垂率分别为8.6%、5.7%、5.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损害较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在盆底肌锻炼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取盆底肌锻炼)与观察组(42例,采取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产后4个月时盆底肌张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产后4个月时,观察组女性性功能指数评分(FSF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观察组子宫脱垂、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盆底肌锻炼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张力,改善产妇产后性生活,降低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值得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128.
12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115-118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在产后女性前盆腔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未孕未育育龄期正常妇女100名,设为正常组,选取初产妇产后42 d妇女100名,设为产后组,分别获取两组女性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前盆腔的超声图像及各项盆底相关超声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均能较好的完成Valsalva动作并取得两种不同状态下二维、三维超声图像及各种指标。正常组膀胱残余尿为(16.13±2.09)mL、静息状态下逼尿肌厚度为(2.75±0.45)mm、膀胱颈位置为(26.12±2.56)mm,产后组膀胱残余尿为(16.30±1.12)mL、静息状态下逼尿肌厚度为(2.72±0.36)mm、膀胱颈位置为(25.59±2.61)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盆隔裂孔面积正常组为(14.92±1.03)cm~2,产后组为(19.89±1.99)c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动作下正常组膀胱颈移动度为(13.92±2.73)mm、膀胱尿道后角(104.67±8.57)°、尿道旋转角(39.95±4.24)°、尿道漏斗形成率为5.00%、盆隔裂孔面积(18.83±2.53)cm~2,产后组膀胱颈移动度为(29.19±4.63)mm、膀胱尿道后角(139.26±15.86)°、尿道旋转角(53.84±9.30)°、尿道漏斗形成率为25.00%、盆隔裂孔面积(23.59±1.86)c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二维、三维超声联合使用能定量评估前盆腔结构和功能状态,为产后早期发现FPFD提供临床依据,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89-91+95
目的 分析产妇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是否会受到盆底康复时间选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经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产妇在产后48 h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产后42 d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产妇在产后42 d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轻度、中度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最大值与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产后越早进行盆底康复训练,越有利于修复盆底肌,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缓解盆底功能受损情况,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加快疾病恢复,有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