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9篇
临床医学   182篇
内科学   17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42篇
预防医学   72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6篇
  2篇
中国医学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4 毫秒
51.
李春岩 《中医杂志》2011,52(7):626-627
1病历摘要张某,男,38岁。主因发热10天入院。患者2009年11月19日去非洲访问,在肯尼亚期间曾被蚊子叮咬,当时未在意。11月25日突然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9.5℃以上,伴头痛,自服解热镇痛药可暂时汗出热退,旋即发热又起。12月1日回国后曾去几家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52.
王志元 《江西医药》2021,56(6):868-870
目的 通过对2019年吉水县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今后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吉水县登革热疫情防控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三间分布、溯源调查、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吉水县登革热疫情暴发累计报告69例,首诊病例8月20日发病,来自广州疫区,末例病例9月18日发病,疫情持续30d,出现两个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1:1.16,年龄最小1岁,最大86岁,以40~5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46.38%,职业以农民发病居多,发病有高度聚集性,城北社区占发病总数的82.61%.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检测均为阳性,对其中20例病例血清进行核酸检测和血清分型,均为登革热I型.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地暴发疫情,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网格化管理排查,加强医疗机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防蚊灭蚊、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吉水县登革热防控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规范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研究对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21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分析其临床特点,归纳中医证型。【结果】(1)纳入观察的21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发热恶寒、肢体困重、纳呆纳差、头痛头重、脘腹痞满、小便黄、苔黄腻、脉濡等。(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阻遏>卫气同病>热入气分>热入血分>毒陷心包>阳气暴脱。(2)实验室指标检测方面: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小板计数(PLT)减少和红细胞压积(HCT)异常较明显;而患者复查感染相关指标如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等均无显著升高,重要脏器损害相对较为少见。【结论】登革热可归属中医“湿热疫”的范畴,临床证型以卫气同病及湿热阻遏多见,治疗应注重清热化湿健脾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4.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市住院接受治疗的登革热患者83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12月31日为临界点,此后实施严格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分析不同时间登革热发病情况,不同时间登革热疫情致病病毒情况,不同年龄的登革热患者发病情况.结果:在2013年~2014年期间,登革热发病时间主要位于8~11月份,2014年的登革热发病例数明显高于2013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及2014年,登革热疫情的致病病毒主要是DEN1型.年龄为10~69岁的登革热患者发病率最高,2013年此年龄段的发病率与2014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监测登革热的流行病学资料十分必要,采取严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对于降低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十分紧迫,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了解2019年杭州市登革病毒分子特征和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患者血清样本,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分别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登革热抗体、登革病毒核酸及其型别,再对核酸阳性样本进行E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2019年杭州共检测登革热病例212例(输入性病例158例,本地病例54例),其中65例IgM抗体检测阳性,178例DENV通用型核酸检测阳性。输入性病例中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均有检出,以DENV-1为主(占51.9%)。本地病例多由DENV-1基因I型(6/54)、IV型(26/54)和DENV-2 Cosmopolitan基因型(2/54)病毒引起,E基因序列分别与2019年广州和南昌流行株、2015年菲律宾株和2018年泰国株同源性较高。其中DENV-1基因IV型本地流行病毒的E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序列相似性高达99.9%~100%,推测为多起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结论 受东南亚登革热疫情影响,杭州2019年登革热病例数量增幅明显,呈型别多样化、本地病例溯源复杂的特点,需进一步加强DENV分子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根据2013年全国登革热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及建议。方法利用2013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5省监测点上报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3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 66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4 29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2 894例)、云南(1 538例)、浙江(37例)、河南(36例)和福建(33例)。部分监测点高发季节布雷图指数显著高于预警值,提示传播风险较大。结论我国已存在登革热输入病例增加、多点本地暴发和重点地区蚊媒密度较高等诸多风险因素,发生登革热本地暴发的风险不断增加。加强病例与蚊媒监测,促进社会动员与部门合作,在疫情早期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防止疫情蔓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森林脑炎、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方法将病毒抗原包被微球,利用病毒抗体和阳性血清建立并优化森林脑炎、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病毒抗体和生物素标记二抗的孵育时间均为1 h,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 G和羊抗人Ig G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200和1∶100,能对3种病毒单一和混合感染准确检测。对29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通量、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结论本方法能对3种虫媒病毒同时进行快速检测,为虫媒病毒的筛查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2012年秦皇岛口岸的首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进行分子溯源,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患者进行初筛,利用RT-PCR法扩增病毒的NS1基因并测序,根据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从患者2份血清(QHD-01-BS1和QHD-01-BS2)中检测到Ig M抗体阳性,从QHD-01-BS1及尿液(QHD-01-US)中检测到登革热2型病毒的NS1基因。同源性分析发现QHD-01-BS1(US)与COM基因型中的印度株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同源性最高,为97.3%;QHD-01-BS1(US)的遗传距离与COM基因型遗传距离最小,为0.04;进化分析显示QHD-01-BS1(US)与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分子溯源证实患者感染的登革热病毒与来源于印度的登革热2型病毒亲缘关系最近,指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  相似文献   
59.
杜谕君  陈莉  冯晓霞  韩焕钦 《新医学》2021,52(8):599-602
目的 分析登革热患者心电图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登革热患者(登革热组)和同期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心电图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心电图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特点。结果 登革热组存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比例(51.32%,155/302)高于对照组(31.00%,93/300)(P < 0.001);登革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频率高于对照组的有ST-T改变(27.81%,84/302)、窦性心动过缓(11.92%,36/302)(P均< 0.05);有4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治疗后复查了心电图,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发生频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共36例,16例(44.44%)合并ST-T改变,高于无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25.56%,68/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登革热患者心电图异常较普遍,主要表现为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是登革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和较显著的心电图特征,可能有助于诊断登革热。  相似文献   
60.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展望,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