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0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54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379篇
妇产科学   122篇
基础医学   14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389篇
内科学   15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72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53篇
综合类   1753篇
预防医学   626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684篇
  5篇
中国医学   116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448篇
  2005年   479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363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脑瘫大鼠大脑皮质区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探讨GM1促进脑瘫神经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出生10周雄性SD大鼠20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0只,脑瘫模型140只,再分为模型组70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GM1组70只,腹腔注射GM1。分别在术后0~24 h的7个时间点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区Nestin、NGF表达情况,并在实验前和后1~4 d观察大鼠的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1)大鼠大脑皮质区Nestin表达GM1组0~24 h、模型组0~12 h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GM1组16~24 h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2)GM1组大鼠大脑皮质区NGF表达0~24 h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和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NGF表达仅0、4、8 h高于假手术组(P〈0.05)。(3)GM1组术后第1、2天体质量缓慢增加,至第3、4天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接近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体质量增加不明显。结论预防性使用GM1是通过增强大脑皮质的Nestin和NGF表达并延长表达时间来发挥其对实验性脑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P患儿按年龄、临床表现和诊断分型进行近似配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儿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4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儿GMFM-88改善值和反映坐位、站立的能区(B区、D区)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高于单纯运动疗法,尤其在改善患儿坐和站能力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应用肌电图引导注射不同剂量的A型肉毒素治疗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共114例,分为A、B、C 3组,每组38例,应用肌电图进行引导定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A型肉毒素于痉挛肌内注射,并配合康复训练,应用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 FM )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儿肌痉挛程度进行评价,并用儿科生活质量调查表(PedsQL)4.0对患儿健康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治疗后期GMFM 评分均明显增加,改良Ashworth分级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间A型肉毒素组治疗后GMFM 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间PedsQL4.0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自评及家长报告量表生理领域一致性较好,而心理领域一致性较差。结论应用肌电图定位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各项指标,不同剂量间疗效无显著差别,PedsQL 4.0通用核心量表可用于评价患儿健康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朔州市2003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FP病例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朔州市2003年—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101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每年<15岁儿童的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监测系统的各项及时性指标均>80%。结论朔州市2003年—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但仍需提高和保持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免疫覆盖率,并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995.
王正香 《现代医学》2014,(6):661-663
目的:探讨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症状的效果,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功能锻炼、理疗、推拿、药物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天1次的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明显提高,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而辅以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改善脑瘫患儿痉挛状态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肌力和主动足背屈角度进行比较。结果:GMFM量表C、D、E区总得分,初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肌力及主动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肌力,纠正足下垂步态,进而明显提高其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以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和观察组( n=1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2名脑瘫儿童为一小组形式开展作业治疗,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小组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结合康复和常规康复进行治疗;对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的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中药离子导入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康复期脑卒中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2组都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手法与行为干预,干预周期为1个月。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3%和77.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后FMA评分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手法与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运动障碍,提高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MR 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FT)在评价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中的应用价值,为揭示PVL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基础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46例临床确诊为脑性瘫痪的PVL患儿,同时选择足月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16名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发育商(DQ)评价患儿认知功能,根据DQ值将患儿分为轻(11例)、中(19例)、重度(16例)认知障碍组.对受试儿童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计算各组患儿主要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值,患儿组与对照组间进行非配对t检验,各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组左侧皮质脊髓束(患儿组:0.476 ±0.064;对照组:0.531±0.064),双侧内囊前肢(患儿组:左侧0.357±0.050,右侧0.370±0.040;对照组:左侧0.405±0.081,右侧0.405±0.036),双侧内囊后肢(患儿组:左侧0.483±0.044,右侧0.485±0.046;对照组:左侧0.546±0.091,右侧0.547±0.083),双侧弓状束(患儿组:左侧0.367±0.069,右侧0.363±0.064;对照组:左侧0.433±0.097,右侧0.421±0.091),双侧丘脑后辐射(患儿组:左侧0.390±0.059,右侧0.382±0.047;对照组:左侧0.459±0.067,右侧0.446±0.064),双侧前扣带束(患儿组:左侧0.362±0.056,右侧0.345±0.056;对照组:左侧0.423±0.057,右侧0.417±0.080),双侧上纵束(患儿组:左侧0.323±0.050,右侧0.341±0.056;对照组:左侧0.426±0.102,右侧0.416±0.092)及胼胝体压部(患儿组:0.535±0.090;对照组:0.606±0.060)的FA值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7 ~3.745,P值均<0.05);随认知障碍程度的加重,所有纤维束的FA值逐渐下降,各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左侧弓状束、双侧丘脑后辐射、前扣带束、上纵束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021 ~7.146,P值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以上纤维束的FA值在对照组与重度认知障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VL患儿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内广泛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关,DTI及FT在评价PVL患儿认知功能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