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9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5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02篇
口腔科学   190篇
临床医学   208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832篇
预防医学   154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972篇
中国医学   770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杂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萜类骨架的杂合型天然产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均有所体现,成为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综述近5年真菌来源杂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基于生源特征归纳了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将为新型杂萜类药物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2.
Halichondria属软海绵分布广泛,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引起人们的深入研究。近30年来,已从Halichon-dria属软海绵中分离得到了许多结构新颖,有抗菌、抗肿瘤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大环内酯、聚醚、生物碱、内酰胺、萜类、甾醇、鞘类脂糖苷等。在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简要介绍了1978—2003年Halichondria属软海绵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茜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又名活血草、拉拉藤、地血、血见愁、过山龙、活血丹等。主产于陕西渭南、河南嵩县、安徽、河北邢台、山东等地。味苦,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凉血止血,行血祛瘀,止咳祛痰通经之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打肿痛等。近年来,对其化学成份、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颇多。  相似文献   
84.
重度哮喘患儿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ET)是近年来从血管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的生物活性多肽,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现已证明。ET-1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且气管、支气管黏膜、肺血管及肺泡上皮也含有ET。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而且是强烈的支气管收缩剂。近年来研究发现ET-1在肺内含量最高,并与某些心肺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测定  相似文献   
85.
IL-10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素,是由单核巨噬细胞、T,B等多种细胞产生和具有多向性生物活性的强的免疫抑制因子,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并介导THl和TH2两类T细胞之间的相互调节。IL-10抑制TH1介导的DTH反应,对临床的器官移植、杭炎症、抗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治疗将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CSYFF81-83ACS的生物活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种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并对其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YFF81-83)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YFF81-83ACS)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及纯化。随后与野生型TCS(wTCS)比较,分析其DNA酶活性、致核糖体失活活性、免疫原性和急性毒性。结果:初步检测显示,所构建的突变型TCS活性与wTCS活性几乎相当,而其免疫原性有所降低。结论:通过该方法改造TCS是可行的,有可能为抗HIV治疗提供一种高效、低毒、廉价的药物。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抗癌生物活性肽(ACBP)对人乳腺癌 nm231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nm231 细胞经不同浓度(0.05、0.10、0.20、 0.25 µg/ml)ACBP 作用 72 h,以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以 0.25 µg/ml 的 ACBP 分别作用于 nm231 细胞 4、6、24、48、72 h,行光镜和透射电镜(作用 48 h 细胞)观察。应用 DNA 凝胶电泳和磷脂结合蛋白 V(Annexin V,AV)/碘化丙啶(PI)双标记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 0.25 µg/ml 的 ACBP 作用不同时间对nm231 细胞凋亡发生及作用 48 h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上各项检测均设以 RPMI 1640 培养液取代 ACBP 的对照组。 结果 浓度为 0.1 µg/ml 的 ACBP 即对 nm231 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为 10.3%,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ACBP 浓度为 0.25 µg/ml 时抑制率达 35.1%。光镜观察显示,经 0.25 µg/ml 的 ACBP 作用 24 h,细胞出现凋亡特征;作用 48 h,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大量的典型凋亡细胞。DNA 凝胶电泳显示,经 0.25 µg/ml 的ACBP 作用 24 h 的细胞出现 DNA 断裂;作用 48 h 的细胞出现典型的梯形电泳图谱。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ACBP 作用后AV(+)/ PI(-)细胞和 AV(+)/ PI(+)细胞比例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作用 48 h 的 nm231细胞 G0/1 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1),而细胞增殖指数低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ACBP 可抑制 nm231 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抑制nm231 细胞的 DNA 合成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88.
人λ-干扰素在BHK-21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uIFN-λ1和HuIFN-λ2真核细胞重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刺激人宫颈癌HeLa细胞, 用RT-PCR克隆HuIFN-λ1和HuIFN-λ2基因, 与PCAGG-EGFP真核表达载体连接, 构建重组体PCAGG-HuIFN-λ1和PCAGG-HuIFN-λ2并进行鉴定, 后在BHK-21细胞进行表达, 采用VSV*GFP于人肺腺癌A549上进行表达产物抗病毒活性测定;并通过已构建的MDBK-Mxp-Luc细胞系对HuIFN-λ1和HuIFN-λ2诱导MxA抗病毒蛋白产生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HuIFN-λ1-PMD18-T Vector和HuIFN-λ2-PMD18-T Vector的SacⅠ、XhoⅠ和SacⅠ和SalⅠ双酶切鉴定, 均出现610 bp大小的带, 测序示与GenBank上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PCAGG-HuIFN-λ1活性104 IU/mL, PCAGG-HuIFN-λ2活性为102 IU/mL, 且PCAGG-HuIFN-λ1诱导Mx抗病毒蛋白的表达一定时间内随时间延长表达不断增强, 9~12 h达高峰, 24 h后消失(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CAGG-HuIFN-λ1PCAGG-HuIFN-λ2 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 其抗病毒活性与诱导Mx抗病毒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从抗HIV1 整合酶(integrase ,IN) 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 ment variable ,ScFv) 的HB2151 表达菌中选取3 个克隆,进行ScFv 的可溶性表达与纯化,并观察ScFv 对IN 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ScFv :IN摩尔浓度为8 ∶1 时,3 个克隆的ScFv 可明显抑制IN 的3′端加工、链转移及去整合活性; 而相同浓度的BSA 及抗人交联纤维的ScFv 对IN 活性无明显影响。测序结果表明,此3 个克隆的ScFv 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符合鼠抗体可变区序列。完全抑制3′端加工及去整合反应所需ScFv 的浓度高于链转移反应。研究结果提示,抗IN 的ScFv 可抑制IN 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此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此类ScFv 对HIV 在细胞内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目的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尺径的硅基生物活性颗粒(SBPs),检测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SBPs,通过扫描电镜和ZATA电位分析仪检测颗粒的物理特征。在培养基中添加SBPs配置成系列浓度的条件培养基,检测不同浓度的SBPs对小鼠MSCs增殖、成骨分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 SBPs的平均直径为134.3 nm,并且呈均匀分散球形颗粒。不同浓度的SBPs对MSCs增殖无影响;但4 µg/mL的SBPs对细胞成骨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16 µg/mL)的SBPs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4 µg/mL的SBPs对MSCs有明显的促进迁移的作用。结论 在适宜浓度范围内(1 ~ 4 μg/mL),SBPs具有促成骨作用和诱导MSCs迁移,未来可能被用来与其他生物材料复合制备新型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