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462篇 |
免费 | 24510篇 |
国内免费 | 1445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321篇 |
儿科学 | 1585篇 |
妇产科学 | 4521篇 |
基础医学 | 17663篇 |
口腔科学 | 3515篇 |
临床医学 | 55508篇 |
内科学 | 24670篇 |
皮肤病学 | 2184篇 |
神经病学 | 3862篇 |
特种医学 | 1784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49篇 |
外科学 | 43026篇 |
综合类 | 98543篇 |
预防医学 | 16216篇 |
眼科学 | 1868篇 |
药学 | 31303篇 |
591篇 | |
中国医学 | 14111篇 |
肿瘤学 | 745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3807篇 |
2023年 | 7223篇 |
2022年 | 8639篇 |
2021年 | 11457篇 |
2020年 | 10453篇 |
2019年 | 7891篇 |
2018年 | 4478篇 |
2017年 | 7073篇 |
2016年 | 8627篇 |
2015年 | 9199篇 |
2014年 | 14486篇 |
2013年 | 14823篇 |
2012年 | 20134篇 |
2011年 | 21941篇 |
2010年 | 21630篇 |
2009年 | 22288篇 |
2008年 | 22622篇 |
2007年 | 20998篇 |
2006年 | 19659篇 |
2005年 | 19643篇 |
2004年 | 17898篇 |
2003年 | 14164篇 |
2002年 | 13024篇 |
2001年 | 13003篇 |
2000年 | 10902篇 |
1999年 | 10238篇 |
1998年 | 10323篇 |
1997年 | 10948篇 |
1996年 | 9790篇 |
1995年 | 8028篇 |
1994年 | 6903篇 |
1993年 | 4934篇 |
1992年 | 4482篇 |
1991年 | 3192篇 |
1990年 | 1916篇 |
1989年 | 1642篇 |
1988年 | 294篇 |
1987年 | 260篇 |
1986年 | 194篇 |
1985年 | 126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7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腹膜后脂肪肉瘤CT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例经手术确诊且CT检查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10例,女14例。发病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岁,中位年龄58.5岁。其中发生于肾周围囊者13例,肾周围囊外11例。单发者22例,多发2例。肿瘤直径>10cm者23例,<10cm者1例。瘤体内含有脂肪组织密度者20例,其中10例呈均匀脂肪密度改变,9例可见脂肪组织与条片状或块状肌肉样组织混合存在,1例以肌肉样改变为主。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9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有脂肪组织密度的巨大腹膜后肿块是诊断本病的可靠征象,CT扫描能准确地判断腹膜后肿瘤的大小、范围、术后复发及周围组织受侵程度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策略。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第1个周期中曾出现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者32例,化疗方案为AC、FEC100和EC方案。采用3种预防应用rhG-CSF的方法:皮下注射300μg/d,方法1为化疗后第2~15天注射;方法2为第3~10天注射;方法3为第6~13天注射。3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1~3比较组和2~3比较组,在化疗的第2、3个周期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法进行比较。结果:方法1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化疗后无明显下降,在第16~18天时出现高峰。方法2的ANC化疗后出现短暂上升,第10~12天最高,之后下降较明显。方法3的ANC变化较平稳,无明显下降也无明显高峰;方法1和方法3的平均ANC最低值、ANC<2·0×109L-1持续天数及ANC减少症发生率均相似,方法2的平均ANC最低值明显低于方法3,P=0·033;方法1的骨骼肌肉疼痛和注射局部硬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方法3,P=0·023和0·029。结论:3种方法总体上均显示了预防化疗后ANC减少的作用,方法3疗效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而言,是一种更好的预防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993.
石上柏联合放射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观察中药石上柏对晚期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急性放射反应,选择16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单放组(80例)和中药组(80例)进行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单放组患者仅接受单纯放疗;中药组从放疗第1天开始,每日用石上柏30g煎水50mL口服,至放疗结束。中药组患者鼻咽原发灶、颈淋巴结转移灶的CR率分别为37.50%(30/80)和56.25%(45/80),均高于单放组的22.50%(18/80)和40.00%(32/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86和4.231,P值分别为0.038和0.040。中药组患者的急性放射反应较单放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石上柏对晚期鼻咽癌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并且能减轻急性放射反应。 相似文献
994.
回顾性分析57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预防性放射治疗的肺功能变化,采用自身配对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肺通气、线速容量曲线、弥散功能和残气容积项目。结果:对术后放疗前肺功能检查显示轻、中、重肺功能不全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仍可耐受5周50Gy/25次的预防性放疗剂量,但该剂量对弥散功能下降是有影响的。弥散功能DLCO/SB(58.20±18.30、44.67±17.42,P=0.001)、DLCO/VA(77.39±18.00、66.39±20.89,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弥散功能DLCO/SB、DLCO/VA指标在观察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后肺功能变化可能是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5.
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4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13例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1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与外周血中mdr1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mdr1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与对照组组织(无阳性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0,P=0.001;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dr1阳性表达率为22.5%(9/40),高于对照组(无阳性表达),χ2=4.486,P=0.034;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r1的表达率为53.8%(7/13),高于化疗前外周血mdr1的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5,P=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先天性和获得性耐药性,检测肿瘤组织和外周血mdr1表达对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用胰岛素提高肿瘤细胞生长代谢水平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BA-MD-543)为靶细胞,以胰岛素作为代谢促进剂,运用四氮唑盐、直接细胞计数等方法观察化疗药物诺维本与胰岛素对MBA-MD-543细胞活力及细胞代谢,细胞总数等的影响。结果:胰岛素(0.5~16mU/mL,8~18h)使MBA—MD-543的细胞活力及细胞代谢增加,胰岛素(7.5mU/mL)可以增加诺维本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在体外,胰岛素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BA-MD-543增殖,胰岛素对诺维本有一定的化疗增效作用,其用药时机和浓度的选择是实现增效的关键。“提高癌细胞的生长代谢水平,继之给予化疗,可提高化疗药物细胞毒作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A1298C多态与胃癌患者对5-FU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和毒性的关系。方法:晚期胃癌患者106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定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白细胞DNAMTH-FR基因型。所有患者经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结果:1)在106例晚期胃癌患者中,MTHFRC677TCC、CT、TT基因型分别占31·1%、46·2%和22·6%;MTH-FRA1298CAA、AC、CC基因型者分别为69·8%、29·2%和0·9%;化疗总有效率35·8%。2)MTHFRC677TTT基因型携带者化疗有效率(83·3%)明显高于C677TCT(24·5%;P=0·000)和C677TCC(18·2%;P=0·000)。而MTHFRA1298CAA组有效率(43·2%)亦明显高于A1298CAC CC组(18·8%,P=0·009)。3)在CFL、CFH、LF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C677T变异子携带者对化疗敏感性更高。对A1298C多态性,患者接受CFL方案化疗时,1298AA纯合子携带者有效率高于1298CT/CC患者。4)MTHFRC677TTT、CT或A1298CAA多态性携带者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多态性者。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可能是晚期胃癌患者接受5-FU为基础化疗疗效和毒副反应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近10年侵犯胸壁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NSCLC)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1981年1月~2000年12月,2136例NSCLC侵犯胸壁179例(8.4%),均行手术治疗,不包括肺上沟瘤、侵犯膈肌和纵隔。结果2例(1.1%)术后死亡,5例(2.8%)严重并发症。1981~1990年,107例患者中,19例剖胸探查,79例根治性切除(ⅡB期48例,ⅢA期31例),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15.1%(ⅡB期24%,ⅢA期为0),3年生存率为16%。1991~2000年,72例患者中,3例剖胸探查,4例胸腔镜检查,65例根治行切除(ⅡB期37例,ⅢA期28例),5年生存率为51%(ⅡB期80%,ⅢA期9.1%)。结论近10年死亡率较低,生存期明显改善,侵犯胸壁的NSCLC主张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VEGF-D及其受体VEGF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所起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VEGF-D和VEGFR-3在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规律。结果有淋巴转移组VEGF-D及其受体VEGFR-3癌组织表达分别为1.602±0.070、1.500±0.060,癌旁组织分别为1.139±0.064、1.156±0.060,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为0.444±0.046、0.447±0.059;无转移组VEGF-D及其受体VEGFR-3癌组织表达分别为1.304±0.071、1.307±0.053,癌旁组织分别为0.898±0.070、0.882±0.101,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为0.375±0.032、0.318±0.057。VEGF-D及其受体VEGFR-3表达规律为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t≥4.03,P≤0.001),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t≥5.48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癌旁组织二因子表达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t≥2.339,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二因子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24)。结论VEGF-D及其受体VEGFR-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癌组织、癌旁组织的高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指导临床。VEGF-D/VEGFR-3通路将有望成为防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00.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们应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