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4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6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33篇 |
基础医学 | 265篇 |
口腔科学 | 1087篇 |
临床医学 | 1614篇 |
内科学 | 228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78篇 |
特种医学 | 37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062篇 |
综合类 | 2239篇 |
预防医学 | 391篇 |
眼科学 | 151篇 |
药学 | 818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1373篇 |
肿瘤学 | 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64篇 |
2022年 | 190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190篇 |
2019年 | 155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42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93篇 |
2013年 | 372篇 |
2012年 | 574篇 |
2011年 | 656篇 |
2010年 | 652篇 |
2009年 | 626篇 |
2008年 | 725篇 |
2007年 | 704篇 |
2006年 | 608篇 |
2005年 | 673篇 |
2004年 | 590篇 |
2003年 | 490篇 |
2002年 | 370篇 |
2001年 | 358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243篇 |
1998年 | 178篇 |
1997年 | 166篇 |
1996年 | 144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4岁-11岁的儿童,可以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多数为双骨折,骨折移位严重,摔倒手掌撑地间接暴力引起桡骨移位严重,骨折多数靠近骨骺或骨骺分离,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我科收治20例,通过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石膏保护3周, 相似文献
93.
94.
宗雁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7):808-810
牙根折裂指发生于牙根的从根管延伸到牙周膜的折裂,是一种非龋性疾病,其原因有外伤性、医源性及病理性。牙根折多见于3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41~60岁更为常见[1]。发生的部位多在磨牙,以第一磨牙发病率最高,且多发生在近中根或近中颊根,也可以发生在双尖牙。磨牙根折不同于前牙根折,在临床上往往难以发现,主要由于磨牙根折部位隐蔽,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给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部分根折或非横断性根折更 相似文献
95.
杨瑞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7):93-94
目的:评价在诊断牙根纵裂中CBCT(锥形束CT)与数字化X线牙片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至我院接受治疗的牙根纵裂患者200例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BCT和数字化X线牙片诊断,分别设为CT组和X线片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并记录假阴性、假...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 探讨16层CT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临床证实的颌面部骨折的16层CT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GE AW4.2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结果 16层CT图像清晰显示了69例颌面部骨折,其中复合骨折40例,单一上颌骨骨折4例,下颌骨骨折11例,颧骨颧弓骨折8例,鼻骨骨折6例.16层CTMPR、VR重建技术能立体、精确、直观、多方位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凹陷程度等情况.结论 16层CT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99.
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手术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疾病[1]。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2-5]、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重叠缝合[3,6]、胫骨结节内移截骨[7]、股内侧肌止点移位术[8]等。近来,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对于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9 相似文献
100.
补充双歧杆菌可促进烫伤大鼠肠道分泌型sIgA合成与分泌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严重烫伤后补充双歧杆菌与肠道sIgA合成、分泌的关系。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 (BC组 ,30只 )、烫伤治疗组 (BT组 ,30只 )、假伤组 (NC组 ,10只 )。BT组大鼠烫伤后灌胃双歧杆菌悬液 (5 0× 10 9CFU/ml) 1 5ml,2次 /d。观测大鼠细菌移位、肠黏膜菌群双歧杆菌量、肠道sIgA分泌和表达情况等。 结果 (1)伤后 3d ,BC组与BT组大鼠脏器细菌移位率分别为 4 2 %和 16 % (P =0 0 0 4 ) ;伤后 5d分别为 30 %和 8% (P =0 0 0 2 )。 (2 )伤后大鼠肠黏膜菌群中双歧杆菌减少 10~ 6 0倍 ,应用悬液后双歧杆菌明显增多。 (3)BC组大鼠肠黏液sIgA平均减少 30 % ,伤后 3d达最低 ;BT组 3d后基本恢复正常。伤后大鼠肠道sIgA表达减弱 ,补充双歧杆菌后sIgA表达显著增强。 (4)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与肠黏液sIg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后肠道sIgA产生明显受抑制 ,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可促进肠道sIgA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