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83篇
  免费   2133篇
  国内免费   1667篇
耳鼻咽喉   214篇
儿科学   806篇
妇产科学   274篇
基础医学   3359篇
口腔科学   218篇
临床医学   5304篇
内科学   3932篇
皮肤病学   764篇
神经病学   415篇
特种医学   8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1577篇
综合类   10189篇
预防医学   2403篇
眼科学   199篇
药学   3187篇
  64篇
中国医学   1980篇
肿瘤学   2329篇
  2024年   292篇
  2023年   1160篇
  2022年   1393篇
  2021年   1717篇
  2020年   1244篇
  2019年   1024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769篇
  2016年   792篇
  2015年   705篇
  2014年   1060篇
  2013年   1093篇
  2012年   1529篇
  2011年   1720篇
  2010年   1690篇
  2009年   1619篇
  2008年   1712篇
  2007年   1699篇
  2006年   1783篇
  2005年   1822篇
  2004年   1538篇
  2003年   1474篇
  2002年   1185篇
  2001年   1182篇
  2000年   878篇
  1999年   826篇
  1998年   836篇
  1997年   775篇
  1996年   735篇
  1995年   815篇
  1994年   624篇
  1993年   386篇
  1992年   337篇
  1991年   310篇
  1990年   276篇
  1989年   270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报道26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简称传单)。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讨论了影响本病确诊的若干因素,并指出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本病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62.
肖海  王蓉  赖剑 《广东医学》2012,33(4):452
患者,男,15岁,因发现双侧颈部包块2个月,于2009年8月10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一包块,无明显不适感觉,无咽喉痛、鼻塞、头痛等.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后包块似有缩小,停药几天后,包块稍有增大,之后继续抗炎治疗,包块无明显变化.半个月前又发现左颈部一包块,在当地医院行细胞学穿刺检查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改变.既往无消瘦、低热、盗汗等表现..  相似文献   
96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 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 第1组: 淋巴细胞减少后在5 d内恢复正常; 第2组: 淋巴细胞减少后未恢复正常; 第3组: 淋巴细胞一直处于正常水平, 并记录各组患者在住院28 d后的转归情况。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了解创伤早期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同时, 为排除年龄的影响, 依据年龄是否≥65岁进行分层, 并根据住院时间是否≥28 d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住院时间非延长组, 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别探讨淋巴细胞变化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患者83例, 其中男性66例, 女性17例, 主要受伤机制为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 ISS)为(30±11)分。根据连续5 d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分组, 第1组32例, 第2组33例, 第3组18例。第2组33例患者中, 在住院28 d内死亡5例, 死亡率为15.2%(5/33), 未出院9例, 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5)。进一步按年龄进行分层后, 发现在高年龄患者中淋巴细胞处于低水平是住院时间≥28 d的危险因素, 但在低年龄患者中, 发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偏高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严重创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一直处于低水平与预后不佳密切相关, 尤其在高年龄患者中明显, 淋巴细胞可作为一项可靠指标用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64.
用鼠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SMU_1、SMU_2、SMU_3,为IgG_1类,不与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表明,SMU_1、SMU_3分别与50.3±6.42%和51.5±6.37%的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SMU_2与68.89±9.92%的周血半个核细胞及74.68±8.08%的成熟粒细胞反应,3株单抗的分子量为54~62kD(未还原)。调变试验及竞争抑制试验表明SMU_1、SMU_3与WuT_3识别相同的抗原分子,但为不同的表位。SMU_2为一非系限性单抗。本组单抗对研究T淋巴细胞分化及临床白血病免疫分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6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60mL,1次/天,连用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CD69CD3+T淋巴细胞、CD69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1.53%,对照组有效率为7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淋巴细胞和CD69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35.00±2.55)%比(50.64±3.52)%,(1.18±0.61)比(2.30±0.31),(5.88±0.59)%比(9.23±0.90)%,(3.73±0.56)%比(6.52±0.67)%],CD8+明显增高[(34.98±2.56)%比(25.93±2.57)%](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这与参麦注射液能改善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66.
慢淋/幼淋巴细胞混合性白血病,其特点是小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混合存在,幼淋巴细胞达10%~55%。为了探讨慢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特点,我们收集了我院确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重新分析幼淋巴细胞数量和形态学特点,找出7例慢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7.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5]。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32例健康体检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N%)、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s%,L%)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计算NLR,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WBC、N%、NLR、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患者WBC、N%、NLR、CRP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P〈0.05);而L%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降低(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NLR与WBC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6,P〈0.05);NLR与CRP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33,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NLR明显增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9.
1临床资料   患儿,男, 21天,因阵发性青紫 12天,呼吸困难 5天入院。于入院前 12天无明确诱因出现周身皮肤青紫,以口唇为重,为阵发性,以吃奶及哭闹时发作多见,反复多次。近 5天来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为持续性,尚能平卧睡眠,精神倦,吃奶少,不吐,未抽搐,不伴发热,无血尿及黑便史,院外未治疗。系第二胎第二产,孕 40周顺产,出生体重 3000g,出生史正常。未接种疫苗。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中毒、外伤史。母亲患慢性副鼻窦炎病史 2年,整个孕期用滴鼻净点鼻 (0.1%盐酸奈甲唑啉滴鼻液 8ml/支,总量5…  相似文献   
970.
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微量培养法对81例次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产生免疫干扰素(IFNγ)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HF患者PBT 产生IFNγ的水平在病程早期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各病期与对照组相此无明显差异,不同病型之间的IFNγ水平亦未见统计学差异。并对EHF 患者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类型及其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