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7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184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1篇
口腔科学   3909篇
临床医学   819篇
内科学   74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25篇
综合类   2816篇
预防医学   389篇
药学   963篇
  40篇
中国医学   15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282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600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546篇
  2008年   590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畸临床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疗程长,患者复诊次数多,多少年以来,国内外无数正畸学 专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有各种各样实验报道,有的已经开始了临床应用。本文介 绍这方面的进展并着重介绍药物在牙齿移动中的研究与应用。 1 牙齿移动的机理   正畸牙齿移动的机理是十分复杂的,目前尚无一种统一公认的理论。牙 周组织对正畸力的反应,有两种可能的控制因素:生物电和血流。由于牙槽骨弯曲产生的电 信号来控制骨的代谢,动物实验揭示:应用低状特的直流电能增加牙齿的移动率。血流是 古典牙齿移动理论,它是通过牙周模内血液改变而产生细胞的变化。据此理论: 持久压力使牙周膜内血流改变,引起牙齿在牙周模间隙移动,在牙周膜张力和压力区域,牙 周膜间隙内血管直径减少或增加迅速产生化学环境的改变。据认为环磷酸腺苷是涉及 细胞活化的化合物;另外前列腺素(PG)在正畸机械力下可被诱导产生,转而刺激破骨细胞吸 收骨;在牙齿移动中还有一种说法“炎症常常与正畸牙齿移动相伴 行,”即使使用轻微的力量,都有牙周膜的损伤,但是能够得到完美的修复,所以我们可以 说,正畸牙齿移动是一种能得到完美修复的病理过程,有人总结机械力可以作为第一信使 , PG起第二信使的作用,CAMP起第三信使的作用。另外一种学说,牙周膜细胞的活化起动是组 织改变的关键和开端,成人和儿童牙周膜细胞数目的差异就解释了对正畸力反应不同的原因 。牙槽骨的改建是组织变化的结果则是另一种学说。骨吸收是破骨细胞积极活动的结果,骨 的吸收和形成是同步的,由成骨细胞产生可扩散的产物来调理破骨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   
92.
MBT技术——当代直丝弓矫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祥龙 《当代医学》2001,7(8):30-33
MBT矫治技术是在Andrews直丝弓矫治器基础上发展出的当代直丝弓矫治技术。MBT矫治技术不仅具有直丝弓矫治技术简化临床操作,提升矫治效果的共同优点,而且在精确定位牙齿、合理地使用矫治力、减少治疗生育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自1997年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正畸医师的广泛重视而迅速发展。本文对MBT矫治技术的托槽设计、托槽定位、矫治弓丝与弓形、矫治力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3.
离体牙多次粘结托槽的抗张强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研究牙面多次酸蚀粘结托槽抗张强度的变化。②方法 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为实验样本 ,分为 3组 ,每组 10颗牙齿。第 1组为首次酸蚀粘结托槽 ;第 2 ,3组为第 2 ,3次酸蚀粘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分别测定其抗张强度 ,统计每一牙面上的粘结剂残留量进行ARI计分 ,并对各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③结果  3组粘结托槽抗张强度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F =0 .175 ,P >0 .0 5 ) ;3组粘结剂残留指数 (ARI)计分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Hc=2 .2 38,P >0 .0 5 ) ;电镜观察 1,2次酸蚀的牙釉质表面 ,其蜂窝结构在不断增多。④结论 牙面的第 2 ,3次酸蚀粘结托槽仍能获得满意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建立大鼠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探讨牙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Sprague Dawley大鼠 2 0只 ,建立大鼠磨牙正畸移动的动物模型 ,制作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连续切片 ;采用计算机技术 ,重建牙及牙周组织三维形态、结构 ,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组织切片的应力分布显示牙周膜是一种存在于两种硬组织之间的软组织 ,有其特有的应力分布状态。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正畸大鼠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是观察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分析应力的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模型及方法。  相似文献   
95.
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阻生不同术式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阻生的矫治方法。方法 6对11例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先行开窗术式与翻瓣术式显露牙冠,然后在U型保护罩的运行下用固定正畸技术进行矫治。结果 翻瓣术式后固定矫正器经12-18个月,开窗术式后固定矫正器8-12个月使倒置埋伏阻生牙进入牙弓排齐。结论 倒置埋伏阻生的上颌中切牙,通过手术和正畸技术,完全能排入正常牙列,不需排除。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替牙期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方法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23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不拔牙矫治。监控牙齿替换,利用替牙间隙调整关系。结果经对照16项头影测量指标,10项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别有显著性,其中ANB、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评价修复正畸法对中年人上颌前突错治疗的疗效。方法 应用修复正畸法在短时间内对 18例中年人 (女性 16例 ,男性 2例 ,平均年龄 45 .6岁 )上颌前突进行治疗 ,并以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方法 ,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修复正畸法治疗 ,上中切牙长轴明显舌侧倾斜 ,上下中切牙构成角度趋于正常 ,覆、覆盖关系基本接近正常 ;上下唇软组织最前点明显后退 ,侧貌形态显著改善。结论 修复正畸法为不适合正畸治疗的中年人错畸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8.
廖莹  黎晔 《广西医学》2000,22(6):1440-1441
颌面部内诸多骨骼组成 ,解剖关系复杂 ,上连颅底 ,下邻口腔与口、鼻、眼眶关系密切 ,严重的颌面部损伤可造成多发性骨折和严重的合并伤 ,尤其面中部骨折伤可合并颅脑损伤 ,由于血运丰富 ,组织愈合能力强 ,早期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造成陈旧性错位愈合引起严重的牙颌面畸形 ,除了恢复解剖形态、面形外 ,更应注意颌关系的恢复 ,尽可能使愈合后的患者保护良好的口腔功能。1 993至 1 999年我科应用外科正畸技术收治 1 7例外伤所致牙颌面畸形的患者 ,取得了形态和功能并举的效果。现谈其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7例中男 1 4…  相似文献   
99.
颅颌面生长预测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颌面生长预测是口腔正畸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内容。为此,作者运用现代计算机图象图形处理技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颅颌面生长预测系统。在该系统设计中,作者采用独特的数学方法处理面部生长型与生长方向,生长量的关系,使之能简便地预测不同面部生长型个体的颅颌面生长特点,而且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简便,不失为是口腔正畸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技术中配合使用上颌前牙平面导板 (Maxillaryplanebiteplane ,MPP)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临床深覆牙合需打开咬牙合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MPP组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使用上颌前牙平面导板 ,对照组单纯使用固定矫治技术。MPP组覆牙合数为 (6 1± 1 3)mm ,对照组覆牙合数为 (5 9± 1 4)mm。结果 全部病例深覆牙合解除 ,矫治结束 ,MPP组打开咬牙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 0 1) ,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上颌前牙平面导板在固定矫治第一阶段治疗中配合固定弓丝打开咬牙合 ,可明显提高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