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24篇
  免费   1584篇
  国内免费   1754篇
耳鼻咽喉   87篇
儿科学   611篇
妇产科学   94篇
基础医学   174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4610篇
内科学   3248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381篇
特种医学   12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4077篇
综合类   10356篇
预防医学   1182篇
眼科学   383篇
药学   3515篇
  29篇
中国医学   3905篇
肿瘤学   6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82篇
  2022年   628篇
  2021年   797篇
  2020年   633篇
  2019年   645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622篇
  2016年   756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1561篇
  2013年   1569篇
  2012年   2167篇
  2011年   2414篇
  2010年   2336篇
  2009年   2270篇
  2008年   2593篇
  2007年   2275篇
  2006年   2083篇
  2005年   2310篇
  2004年   1867篇
  2003年   1466篇
  2002年   1158篇
  2001年   919篇
  2000年   743篇
  1999年   604篇
  1998年   496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用新医学》2002,4(7):616-617
  相似文献   
22.
23.
24.
有关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已被人们逐渐认识,但其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却较少为人所知。一系列的临术病理现象,如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律不齐、心肌梗塞、猝死以及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缺血、血管搭桥和分流旁路的阻塞等,均以血小板聚集作为致病的关键因素。此外,现已明确,受刺激的血小板所释放的血小  相似文献   
25.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方法1-6二磷酸果糖每次250mg,/kg,半小时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重症者为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7.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能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未发现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ψm)的变化及NMDA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7日龄新生SD大鼠HIBD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n=6),HIBD组(n=10)和HIBD+MK-801组(n=10)(MK-801于低氧处理前按0.3mg/kg剂量腹腔注射).于缺氧缺血后立即断头处死动物,制成脑细胞悬液后,以罗丹明123(Rho123)标记、以流式细胞仪测定△ψm的变化.结果围产期HIBD时双侧脑细胞△ψm值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损伤侧(右侧)为甚,右侧脑细胞△ψm由正常状态下的(18.93±0.74)MFL降至损伤后的(7.59±0.32)MFL,右左△ψm比值由正常状态下的1.06±0.05降至损伤后的0.80±0.06(降低了2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IBD后脑细胞△ψm明显降低,提示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MK-801可减轻这一变化,提示NMDA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减轻线粒体功能受损程度治疗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rhG-CSF治疗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动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比较两组外周血CD34 细胞的含量、缺血下肢侧枝血管计数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治疗后3 d实验组CD34 含量(%)为(0.7150±0.0873)明显高于对照组(0.3983±0.0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第15、30天时侧枝血管计数(6.33±0.82、9.17±0.75)均高于对照组(3.33±0.52、4.17±0.75)(P<0.01);第40天实验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8.5/HP,明显高于对照组4.2/HP(P<0.01)。结论rhG-CSF可以增加兔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数量,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缺血后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小肠标本进行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和呼吸功能指标测定。结果A、C两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均大于B组,A、C两组问比较,A组较大(P〈0.05)。A、C两组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等效直径均小于B组(P〈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小于A组,面积密度、比表面和粒子数密度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A、C两组间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30.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其发病与胆囊管梗阻,胆囊局部缺血,胆汁淤积,细菌感染,代谢障碍,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与肝胆疏泄不畅,湿热蕴结有关。在此期如治疗不善则易转化成慢性。自1995年6月至2004年5月,笔者用自拟的栀子茵陈汤治疗急性胆囊炎38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