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64篇
  免费   2174篇
  国内免费   1296篇
耳鼻咽喉   283篇
儿科学   587篇
妇产科学   480篇
基础医学   4283篇
口腔科学   322篇
临床医学   12668篇
内科学   5704篇
皮肤病学   990篇
神经病学   539篇
特种医学   13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1619篇
综合类   18310篇
预防医学   15834篇
眼科学   349篇
药学   8840篇
  102篇
中国医学   2494篇
肿瘤学   1447篇
  2024年   264篇
  2023年   1181篇
  2022年   1462篇
  2021年   1562篇
  2020年   1455篇
  2019年   1194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1118篇
  2016年   1312篇
  2015年   1633篇
  2014年   3040篇
  2013年   2983篇
  2012年   3786篇
  2011年   4140篇
  2010年   3745篇
  2009年   3409篇
  2008年   7165篇
  2007年   4095篇
  2006年   3899篇
  2005年   5155篇
  2004年   4040篇
  2003年   4708篇
  2002年   3054篇
  2001年   2365篇
  2000年   1620篇
  1999年   1336篇
  1998年   1208篇
  1997年   995篇
  1996年   787篇
  1995年   684篇
  1994年   557篇
  1993年   371篇
  1992年   331篇
  1991年   349篇
  1990年   329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992.
目的 采用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评估职业噪声暴露水平,探究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差异原因。方法 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对52家机械制造企业的290名工人分别采用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计算噪声8 h等效声级,进行噪声暴露评估。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配对χ2检验探究两种检测方法计算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及超标率是否存在差异,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在不同工种和作业方式间是否存在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究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90名工人基于定点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3.5 dB(A),超标率为36.9%;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5.9 d B(A),超标率为52.1%,个体检测的均值及超标率均高于定点检测(P <0.05)。按工种和作业方式分层后发现,车床工和电焊工的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均高于定点检测(P <0.05),固定作业的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高于定点检测(P <0.05),而流动作业的基于个体检测的噪声8 h等效声级均值低于定点检测(P=0.002)。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电焊工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噪声8 h等效声级的差值的均值比车床工高1.7 dB(A)(β=1.7,95%CI:0.4~3.0,P=0.012),流动作业工人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噪声8 h等效声级的差值的均值高于固定作业工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7,95%CI:-1.1~2.5,P=0.452)。结论 定点检测和个体检测两种方法评估的职业噪声暴露结果存在差异,工种和作业方式对结果的差异性有影响。针对流动作业和电焊工的职业噪声暴露评估,建议采用个体检测。  相似文献   
993.
我国不孕不育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9%增加到2020年的18%,目前每7~8对育龄夫妇就有一对受到不孕不育的困扰。造成不孕不育的原因很多,遗传因素占较大比例(30%左右),其与精子质量、卵巢功能、卵子发育、胚胎发育等密切相关。在复发性流产(反复自然流产,即连续发生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的原因中,遗传因素占比更大,达50%以上,基因检测对明确病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本研究基于多重串联式 PCR基因碟片(MT - PCR)技术,建立我国口岸重点关注的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is 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is infantum)、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is tropica)和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is giganteum)高通量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利什曼原虫基因组学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利什曼原虫,针对ITS - 1、ITS - 2、P0、RACK基因设计引物,同时设计品系特异性引物,使用巢式荧光定量 PCR 检测各个基因。结果 4个基因组的扩增产物都可以形成明显的特异熔解峰,4个基因组的扩增曲线差异明显。ITS - 1、P0、ITS - 2、RACK的检测限均可达到103 copies /μl,批内和批间重复变异系数都小于5%。针对4种利什曼原虫检测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性为99.42%,准确性为99.55%。结论 MT - PCR能够用于利什曼原虫高通量检测工作,有益于丰富传染病检测途径,提高口岸输入性传染病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了解四川省某医学院校低年级大学生HIV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教育措施,提高HIV检测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3月,在四川省泸州市某医学院校对4门选修课共11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自评感染风险、性态度、HIV检测情况、恋爱及性行为经历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大一、大二学生862例。6.4%(55/853)的调查对象有过HIV检测史。89.8%(767/85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在每次高危行为后都主动进行HIV检测。年龄>18岁(OR=1.990,95%CI:1.021~3.878)、自评有HIV感染风险(OR=1.940,95%CI:1.073~3.509)、知道HIV检测可快速实现(OR=2.401,95%CI:1.329~4.337)、发生过性行为(OR=2.591,95%CI:1.208~5.560)是HIV检测的促进因素。结论 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HIV检测知识和可及性的宣传,同时加强艾滋病防控教育,提高大学生的HIV感染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996.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导致结肠、直肠等部位出现息肉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有数百至数千个息肉,平均死亡年龄40岁,如不予治疗,几乎所有患者在39岁前会发展为结肠癌,约占结直肠癌患者的1%。不过,也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息肉出现时间延迟、发生数目较少、结直肠癌转化年龄较晚(平均55岁)的,称为减弱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结合银质针治疗慢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8例慢性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手法松解结合银质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手法松解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和1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前屈、外展和后伸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外展和后伸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后伸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某市学校管道直饮水的卫生状况,为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3—11月,随机抽取某市内42所使用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学校开展监测工作。结果共检测学校管道直饮水42份,合格32份,合格率76.19%。主要不合格指标为:菌落总数。结论学校管道直饮水卫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管道直饮水卫生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管道直饮水监督和管理,确保直饮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ELISA和NAT平行的血液筛查模式对降低经输血感染病原体风险的有效性。方法收集常州市2016—2019年27021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两次ELISA并行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268264例ELISA双阴性标本采用6人份混样(pool)NAT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的检测,核酸阳性的pool进行拆分单检。结果270215例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2.58‰(697例)、1.49‰(402例)、0.23‰(61例)和3.06‰(827例)。268264例酶免阴性无偿献血者HBV DNA、HCV RNA和HIV RNA阳性率分别为0.86‰(230例)、0.01‰(3例)和0.01‰(2例)。结论ELISA与NAT两种检测方法能相互补充,极大降低了输血感染病原体的残余风险,保障输血安全。NAT能进一步缩短血液传染性病毒的检测“窗口期”,检出隐匿性病毒。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对气管镜清洗消毒合格参考值范围和检测方法。方法选取360条患者使用后的气管镜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0条。A组床旁预处理后分为A1、A2两组(每组60条气管镜),B组气管镜在人工清洗后分为B1、B2两组,C组气管镜在高水平消毒后分为C1、C2两组,A1、B1、C1组采用细菌采样,A2、B2、C2组进行ATP生物荧光采样。两种采样方法对气管镜表面采样为全部长度涂抹采样,管腔的采样方法均为冲刷法。同时选取临床使用后的60条气管镜经过人工清洗后,对管腔运用冲洗法,对冲洗液进行ATP生物荧光检测,比较冲洗法和冲刷法对管腔采样的有效性。结果气管镜在人工清洗后,对管腔采样的冲洗法和冲刷法,两组ATP总量的相对发光值(R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气管镜在A1、B1组的细菌采样中,管腔和表面菌落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高水平消毒后表面和管腔菌落数均为0;气管镜在A2、B2、C2三组的ATP生物荧光检测采样中,表面ATP总量RLU值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与C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管腔ATP总量RLU值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C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结论 ATP生物荧光采样冲刷法对气管镜管腔采样更有效;人工清洗环节非常重要,人工清洗后气管镜表面和管腔ATP总量建议低于10 000和3 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