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26篇 |
免费 | 769篇 |
国内免费 | 3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篇 |
儿科学 | 65篇 |
妇产科学 | 175篇 |
基础医学 | 332篇 |
口腔科学 | 94篇 |
临床医学 | 2891篇 |
内科学 | 1550篇 |
皮肤病学 | 166篇 |
神经病学 | 892篇 |
特种医学 | 5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1136篇 |
综合类 | 5183篇 |
预防医学 | 1955篇 |
眼科学 | 70篇 |
药学 | 2783篇 |
39篇 | |
中国医学 | 2451篇 |
肿瘤学 | 2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344篇 |
2021年 | 484篇 |
2020年 | 365篇 |
2019年 | 365篇 |
2018年 | 214篇 |
2017年 | 367篇 |
2016年 | 380篇 |
2015年 | 564篇 |
2014年 | 910篇 |
2013年 | 982篇 |
2012年 | 1348篇 |
2011年 | 1371篇 |
2010年 | 1230篇 |
2009年 | 1275篇 |
2008年 | 1606篇 |
2007年 | 1405篇 |
2006年 | 1432篇 |
2005年 | 1722篇 |
2004年 | 912篇 |
2003年 | 696篇 |
2002年 | 502篇 |
2001年 | 367篇 |
2000年 | 302篇 |
1999年 | 217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119篇 |
1994年 | 92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缓释辅料对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中人参皂苷Rg1,Rb1释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缓释辅料对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中人参皂苷Rg1,Rb1释药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考察由HPMC和EC 2种缓释辅料 ,不同黏度规格的EC ,以及EC的不同用量制成的缓释骨架片 ,测定人参皂苷Rg1,Rb1在这些缓释片中的释放度。结果 :缓释辅料的种类 ,规格及用量均影响人参皂苷Rg1,Rb1的释药特性 ,在各缓释片中人参皂苷Rg1,Rb1间的释药行为也存在差异。结论 :中药有效部位缓释制剂研究中应当重视有效成分间释药特性的异同。 相似文献
992.
2000版《中国药典》中鱼腥草的入药部位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草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常用中药 ,2 0 0 0版《中国药典》 部中规定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 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1 ] ,可见本品的药用部位只限于地上部分。对此 ,笔者从本品的生态特征中各个部位所占整个植株的比重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三个方面来对本品的药用部位提出异议 ,以供商榷。1 生态特征从生态特征来看 ,本品根部只占整个植株的 5 %~ 7% ,地下茎和地上茎约占整个植株的 70 %~ 85 % ,叶与花穗约占整个植株的 8%~ 2 5 %。2 有效成分从有效成分来看 ,本品全草含挥发油 ,油中…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脂肪酸代谢、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葛根素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葛根素组加用葛根素500mg/d,疗程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游离脂肪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C-反应蛋白水平及用Ideker QRS记分法测定梗死面积。结果治疗前血浆自由脂肪酸、MMP-9、C-反应蛋白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43、0.42、0.39,P<0.01);与治疗前比较,葛根素组自由脂肪酸、MMP-9及C-反应蛋白分别降低30%、41%、23%,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可明显缩小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可能与降低血浆自由脂肪酸、抑制炎症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994.
哈萨克族人民历史悠久,文化医药也源远流长。哈医祖先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反复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了“以常衡变”、“以变识病”的一种独特诊病的方法——切诊。切诊即切脉,是哈萨克族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患者极易接受的诊断方法。哈医理论中切诊的部位、手法以及脉象反映等均不同于中医理论,而独具特色。现将哈医切脉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95.
川西獐牙菜醇提水沉部位抗黄疸性肝损伤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川西獐牙菜醇提水沉部位抗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性黄疸的保肝作用。方法设置空白对照组(20 ml/kg BW蒸馏水)、模型对照组(20 ml/kg BW蒸馏水)、低浓度川西獐牙菜醇提水沉部位组(0.9 g/kg BW),高浓度川西獐牙菜醇提水沉部位组(1.8 g/kg BW)、阳性对照组(80 mg/kg BW联苯双酯),灌胃大鼠8d。末次给药2 h后,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腹腔注射0.6 ml/kg BW CCl4,建立大鼠肝损伤性黄疸模型;禁食22 h后,腹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总胆红素(TBIL)和胆汁酸(TBA)的含量。结果川西獐牙菜醇提水沉部位可以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TBIL和TBA的含量,并且给药量在0.9 g/kg BW和1.8 g/kg BW时保肝活性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结论川西獐牙菜的醇提水沉部位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性黄疸具有显著的降酶退黄功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采用CCK-8法筛选出白及中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有效部位。方法:95%乙醇以及蒸馏水回流提取白及块茎,然后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将提取物分为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CCK-8法筛选出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有效部位。结果:白及块茎醇提物能有效诱导HL-60细胞凋亡,IC50为150.01μg/mL,水提物则无效。石油醚层、氯仿层和乙酸乙酯层IC50分别为103.91μg/mL、57.91μg/mL、101.80μg/mL,正丁醇层和水层诱导凋亡效果不佳。结论:白及块茎醇提物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氯仿层诱导效果最佳,具有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挖掘天葵非药用部位潜在的药用价值。方法:以天葵茎、叶、花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天葵茎、叶、花中共鉴定出16大类101个差异代谢物(DAMs),其中包含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含氧化合物、脂质、苯及其取代衍生物、生物碱、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酚酸类、核苷酸、有机盐、内酯、有机酸、内源性植物激素、氨基酸和13个其他物质。通过聚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发现,天葵不同部位的DAMs代谢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代谢途径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ABC转运途径、氨酰-tRNA合成途径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结论:通过天葵不同部位间DAMs的鉴定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分析,确定天葵茎、叶、花富含多种具有药用功效的代谢活性物质,可为天葵茎、叶、花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999.
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技术,对不同批次黄连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和LC-MS^(E)碎片信息进行比对或参考现有文献资料,共指认了40个成分,从黄连主根中指认了33个化合物,黄连茎叶中指认了31个化合物,二者共有成分24个,主要为小檗碱、药根碱等生物碱类及绿原酸、奎宁酸、丹参素等酚酸类化合物,这表明黄连茎叶中有较多化学成分与主根相同。同时两者也存在差异成分,黄连主根中含有木兰花碱葡萄糖苷等生物碱糖苷,黄连茎叶含有(±)lariciresionol-4-β-D-glucopyranoside等木脂素类化合物,通过与对照品二级谱图比对进行裂解规律分析。不同批次间黄连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黄连的主根和茎叶清晰地聚成2类,说明各部位所含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进一步开展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黄连的主根和茎叶中VIP>1的化合物有31个,差异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酚酸类、木脂素类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连茎叶中可利用成分种类较多,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该研究为黄连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其他中药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建立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不同产地叶下珠多酚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9个不同产地叶下珠多酚部位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指认主要成分。结果:叶下珠多酚部位指纹图谱检出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9个不同产地叶下珠多酚部位相似度达到0.972-0.998,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化学成分上说明了9批样品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结论:以指纹图谱数据为基础,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识别,为叶下珠药材的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