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517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52篇
预防医学   285篇
药学   200篇
  2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调查报道,中国的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杜绝经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献血者进行输血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临床评价肝功能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血站基本标准中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之一。ALT的检测方法目前在血站系统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赖氏方、连续监测法、改良的微板速率法和快速干式生化法等。本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连续监测法做ALT的检测。针对ALT不合格及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TP)相关检测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3.
目的对团体无偿献血者脂肪血产生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收集本站2016年6—12月团体献血后由于脂肪血而报废血液的无偿献血者资料,对一系列数据选取χ~2检验开展统计处理,并对脂肪血产生原因开展分析。结果男性献血者脂肪血检出率11.08%高于女性献血者2.82%;30—39岁年龄层献血者脂肪血检出率17.46%高于另外2个年龄层献血者4.23%、4.43%;首次献血者脂肪血检出率10.24%高于再次献血者5.85%;13∶00—16∶30时间段献血者脂肪血检出率12.33%高于9∶30—12∶00时间段献血者4.17%;BMI 25.0—30.0献血者脂肪血检出率52.50%高于其他BMI献血者1.00%、22.50%、24.00%(均为P<0.05)。结论脂肪血产生存在显著倾向性,通过实施针对有效的措施可尽可能规避脂肪血液采集,减少因脂肪血报废情况发生,降低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湖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指标的分布情况,为制定无偿献血者的招募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湖州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 5项传染性指标使用2种不同试剂同时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9137份无偿献血标本中,ALT、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0.71%、0.74%、0.40%、0.25%和0.83%。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之间ALT、HBsAg、抗-HIV和抗-TP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认真做好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工作,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的无偿献血者1000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献血量的不同分为200 mL献血者和400 mL献血者,例数分别为3200例和6800例,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0 mL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低于200 mL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0 mL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00 mL献血者,且重复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初次献血者,为提倡献血量从200 mL转变为400 mL和科学重复献血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策略调整对降低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对乐山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的资料。结果:2010-2012年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6.47%,分项不合格率:ALT(4.35%)抗-TP(0.98%)HBsAg(0.80%)抗-HCV(0.54%)抗-HIV(0.07%),其中ALT与抗-TP为主要不合格原因:2012年全面实行献血前ALT快速初筛检测,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后,总不合格率较2011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18,P0.01)。结论:策略调整有效。针对乐山市不断增长的用血需求,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在献血者采血前已有HBsAg以及ALT快速初筛项目的基础上,考虑有针对性地增加抗-TP快速初筛项目,可进一步降低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错误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方法:统计无偿献血者标本182 184人次中初筛与检验科血型不符的例数及原因。结果:182 184例无偿献血标本,共检出错误血型92(0.05%)例,其中人为错误41例,技术性错误22例,标本原因29例。结论:通过本地区初筛血型错误原因的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后有明显改善,从而减少初筛错误,保证临床患者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调查分析高原民族地区无偿献血者特征,研究制定安全血源招募策略。方法:采用访谈、现场问卷调查,统计学方法,对1257名街头无偿献血者资料分析处理。结果:结果显示无偿献血人群与性别有关,与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及民族也有关系。结论: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高原民族地区无偿献血者有其自身特点,该地区安全血源应以大学生、小于35以下的社会群体为主要对象,同时注意农牧民的宣传招募。  相似文献   
50.
梅毒经输血感染的现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该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与体征,甚至危及生命.为了解本市无偿献血者人群中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避免梅毒经血液传播,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作者对采集的献血员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对本市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的检测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