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9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300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194篇
内科学   1775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神经病学   508篇
特种医学   4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2468篇
预防医学   499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25篇
  42篇
中国医学   78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67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696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611篇
  2007年   448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71.
背景:Efalizumab(抗-CD11a)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可阻断银屑病发病机制中涉及的多种T细胞依赖作用,这些作用包括T细胞活化、向皮肤迁移、在银屑病皮肤中再活化以及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目的:这项多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试验旨在评价与安慰剂组相比,efalizumab 1.0mg/kg,1次/周,皮下给药治疗12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试对象为至少对两种系统治疗因无效、无法耐受或有禁忌证而不适用的有高度需要的银屑病患者。病例/方法:患者有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受累面积≥10%体表面积,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12.0]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efalizumab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主要有效终点为治疗12周时意向性处理人群中PASI改善比率≥75%(PASI-75反应)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PASI改变、稳定的医师全面评估指标(PGA)、PGA相对于基线的改变和受累体表面积的百分比。结果:纳入793例患者(其中529例接受efalizumab治疗,264例用安慰剂),其中包括526例高度需要治疗的患者(其中342例接受efalizumab治疗,184例用安慰剂)。治疗12周后高度需要治疗患者中efalizumab组PASI.75为29.5%,安慰剂组为2.7%(P〈0.0001);在全部研究人群中efalizumab组PASI-75率31.4%,安慰剂组为4.2%(P〈0.0001)。次要终点结果显示在高度需要治疗的患者和全部人群中,efalizumab组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本研究证实efalizumab是一种安全疗法,在高度需要治疗组和全部研究组都未证实有系统毒性。结论:在高度需要治疗和更广泛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efalizumab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考虑到该药已证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efalizumab成为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年患者包括高度需要治疗患者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72.
吴坤  任伟  刘隆田  张素华  李启富 《重庆医学》2006,35(17):1630-1631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因双下肢肿胀伴溃烂1周,于2005年2月2日入血管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多年。入院查体:BP180/100mm Hg(1mm Hg=0.133kPa),全身高度浮肿,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心界不大,偶可闻及早搏。左足溃疡3cm×3cm,右足溃疡3cm×4cm大小,双足溃疡处有清亮液体渗出。双下肢彩超示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未见静脉血栓形成。血清前清蛋白196μg/L,总蛋白56g/L,清蛋白22g/L;肾功能BUN7.7mmol/L,Cr84μmol/L;血脂正常;24h尿蛋白3.045g;尿常规pro4+。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73.
阴大伟  黄体钢 《天津医药》2005,33(5):322-32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病理生理上是一个连续体,以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而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的发生是ACS发生最重要的始动机制。易损斑块是指有易于发生血栓倾向以及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的那些粥样病变。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4.
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 ,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梗死标准 ,随机选取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8月 80例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  相似文献   
75.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大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Teri等[1]报道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冠心病和脑梗死患病率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率增加而增加。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大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血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  相似文献   
76.
根据美国皮肤病学学会杂志发表的两项多中心研究,口服Bexarotene(Ⅰ)可能成为治疗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严重缺血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本文系统概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基于ACS不稳定斑块和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阐述了中医药干预ACS的优势,并对未来中医药干预治疗ACS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8.
刘盈盈  易兴阳  王淳  张标  林静 《西部医学》2019,31(6):883-888
【摘要】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COX)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将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的29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VP)94例、稳定斑块组(SP)74例和无斑块组(NP)131例;同时再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T)108例和非内膜增厚组(NT)191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质谱分析测定基因多态性,包括前列腺素合酶1(PTGS1 rs1236913)、前列腺素H合酶2(PTGS2 rs689466)、血栓素A2合酶(TBXAS1 rs2267679、rs41708、rs194149)、前列腺素E合酶(PTGES2 rs6478818)、环前列腺素合成酶(PTGIS rs5602、rs5629)。结果 在易损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TBXAS1 rs194149 GG基因型(P=00281),PTGIS rs5602 CT基因型(P=00319)存在显著差异。内膜增厚组和非内膜增厚组之间PTGS2 rs689466 GG基因型(P=00216)显示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TGIS的AA基因型(P=00308,OR:0275,95%CI:0079~0955)和PTGS2的AG+ GG基因型(P=00065,OR:2162,95%CI:1232~3795)是内膜增厚的破坏性因素。结论 COX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PTGIS和PTGS2基因多态性与内膜增厚脑卒中患者相关。  相似文献   
79.
张帆  汪明佳  王婉 《西部医学》2019,31(6):917-92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可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测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的记录,分析检查和检测结果记录所有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其稳定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状况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研究其与斑块稳定的相关性。结果 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可知,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斑块稳定70例(5469%),斑块不稳定58例(4531%)。两组患者在TC、TG、FPG和UA水平的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但斑块不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非条件单因素L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中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患者(P<00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Hcy、CyC、CRP以及FIB水平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且这些患者中有将近一半其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患者机体Hcy、CyC、CRP以及FIB表达水平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98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将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比较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组患者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发生率较健康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为主要原因;经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