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50篇
  免费   1416篇
  国内免费   691篇
耳鼻咽喉   107篇
儿科学   442篇
妇产科学   104篇
基础医学   613篇
口腔科学   178篇
临床医学   9725篇
内科学   4962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165篇
特种医学   17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3039篇
综合类   10504篇
预防医学   2281篇
眼科学   129篇
药学   4100篇
  104篇
中国医学   860篇
肿瘤学   1038篇
  2024年   253篇
  2023年   867篇
  2022年   1160篇
  2021年   1411篇
  2020年   970篇
  2019年   959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879篇
  2016年   937篇
  2015年   1149篇
  2014年   2135篇
  2013年   2118篇
  2012年   2708篇
  2011年   2779篇
  2010年   2570篇
  2009年   2468篇
  2008年   2346篇
  2007年   2100篇
  2006年   1880篇
  2005年   1863篇
  2004年   1407篇
  2003年   1219篇
  2002年   1155篇
  2001年   835篇
  2000年   647篇
  1999年   518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388篇
  1996年   327篇
  1995年   257篇
  1994年   247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背景与目的: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MCT1)是细胞转运乳酸、丙酮酸等代谢产物及能量物质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在胰腺导管癌中的作用及机制鲜有研究报道。该研究旨在探讨MCT1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纳入78例胰腺导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T1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在体外细胞系水平上,我们运用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Capan-1,运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析沉默MCT1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改变。为明确MCT1的相关作用机制,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24-3p是MCT1的潜在调控微小RNA;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24-3p对MCT1的调控效果;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分别检测51对新鲜胰腺癌组织中MCT1和miR-124-3p的基因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MCT1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相比癌旁正常组织,MCT1在胰腺导管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体外细胞系水平上,沉默MCT1能够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Capan-1的增殖、迁移和浸润;miR-124-3p在胰腺癌组织中显著低表达,并且与MCT1 mRNA的表达具有显著负相关性,能够负调控MCT1的蛋白表达。结论:MCT1是胰腺导管腺癌的致癌基因,miR-124-3p能够负调控MC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954.
目前,采用3M透明膜固定中心静脉置管,具有防水、粘贴牢等优点。在夏季,部分出汗较多外科手术病人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表现为瘩瘁、水疱,水疱破溃后引起疼痛。此时,通常使用无菌纱布进行换药。羌菌纱布具有透气性好、能吸汗的优点。但纱布易被浸湿且密封性差,增加了感染几率;同时纱布既不透明,不能观察穿刺点情况;也无黏合剂,固定性差,中心静脉导管易脱出。针对以上情况,我科采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透明贴)(以下简称水胶体透明贴)+3M透明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用于7例皮肤破溃的病人,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5.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俊霞 《山东医药》2009,49(25):91-91
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采用带侧孔的硅胶管,手术创伤大,易出血,患者疼痛明显,且容易感染。2005年3月以来,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取得良好效果,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6.
动脉导管未闭左腋下小切口与左胸后外侧切口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1],术中切口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逐渐推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现选择我院1999年2月-2003年6月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行左腋下小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与1999年2月前46例左胸后外侧切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7.
冠状静脉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冠状窦 (CS)系统是心脏静脉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Bing等[1] 1947年开始了对经CS冠状血流的研究。近来 ,CS又成为许多心脏疾病诊断、治疗的通道和标志 ,如逆行灌注治疗冠状动脉血栓、逆行灌注心脏造影、心脏超声诊断心肌血流时减声微泡的注入、心律失常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的插入、经CS心外膜起搏电极的置入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CS解剖结构的变异不仅是一部分需经CS逆行灌注治疗心肌缺血病人介入途径操作失败的原因 ,也是与CS解剖结构相关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失败的根基。因此对CS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笔者综述近年来对CS解剖、生理、影象以及临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8.
总结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操作人员、导管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导管的维护,穿刺部位的选择,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所患基础疾病的类型等,同时也与置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导管的固定、留置时间等密切相关。认为针对以上几方面采取集束化干预,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9.
目的通过比较2种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更好的思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13年6月~1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入选100例,ECG定位组采取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置入PICC导管,入选病例为49例;X线定位组采取常规方法置管后到放射科做胸部X线定位,入选病例为51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和65%(P<0.05)。结论借助Ⅱ导联P波心电图变化开展PICC尖端定位术,可有效指导临床PICC置管和提高PICC置管安全性,可明显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60.
郭琴花 《当代护士》2018,(8):155-156
总结了30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恶性胸腹腔水的护理体会。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护理闭式引流共30例次,胸水引流12例次,腹水引流18例次。留置引流管最长21 d,最短5 d,无1例发生并发症,引流通畅性良好。认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恶性胸腹腔水方法创伤小,可控制,管径细,不易滑脱,患者可活动自如,并发症少,且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