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70篇
  免费   6029篇
  国内免费   5807篇
耳鼻咽喉   747篇
儿科学   1065篇
妇产科学   1562篇
基础医学   5749篇
口腔科学   1814篇
临床医学   14383篇
内科学   9566篇
皮肤病学   804篇
神经病学   1568篇
特种医学   29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1篇
外科学   7619篇
综合类   29932篇
预防医学   7005篇
眼科学   2301篇
药学   11172篇
  215篇
中国医学   6883篇
肿瘤学   10442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721篇
  2023年   2407篇
  2022年   3107篇
  2021年   3779篇
  2020年   2574篇
  2019年   2572篇
  2018年   1426篇
  2017年   2258篇
  2016年   2583篇
  2015年   2727篇
  2014年   4687篇
  2013年   4932篇
  2012年   6658篇
  2011年   7416篇
  2010年   6861篇
  2009年   7144篇
  2008年   7727篇
  2007年   7060篇
  2006年   6867篇
  2005年   6565篇
  2004年   5299篇
  2003年   4341篇
  2002年   3640篇
  2001年   3154篇
  2000年   2209篇
  1999年   1632篇
  1998年   1274篇
  1997年   1109篇
  1996年   869篇
  1995年   799篇
  1994年   495篇
  1993年   222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洪小南 《抗癌》2005,(1):13-14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化疗药除了杀伤肿瘤细胞外,对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特别是对代谢旺盛的组织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2.
化痰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痰湿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瘀血乃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作为病理因素又可作用于机体而成致病因素.津血本为同类,作用相近而互关,其运行均以气为动力,无论血瘀或津停均可导致气机失常,而气滞又可导致血瘀或津停,故在病理上气滞、痰瘀每多相关.本文就化痰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7~14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刨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34.
侯占江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3):10473-10476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一种强效细胞生长增殖调节蛋白,在移植免疫的抗排斥反应、移植物血管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经冷冻处理异体神经移植后,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受体为清洁级SD大鼠60只,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每组20只。供体为40只Wistar雄性大鼠。pAdTrack-CMV-TGF-β1质粒、pAdEasy-1-Bj51833细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骨科实验室惠赠。 方法:取供体大鼠40只作双侧股后外侧纵切口,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切取双侧整段坐骨神经,置于无菌冷冻管中保存1周,备用。手术显微镜下将受体鼠自骨二头肌与半腱肌和半膜肌间隙剪开结缔组织,显露坐骨神经,从犁状肌孔下0.5 cm处整齐剪下长约1 cm的坐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选择粗细相等、已预制冷冻的自体及异体神经移植;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后于大鼠局部肌肉及神经两断端内注射pAdTrack-CMV-TGF-β1质粒40 μg/只。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6,9周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和轴突计数检查。 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P < 0.01),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自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术后9周轴突计数较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高(P < 0.01)。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大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结构清晰,再生的轴突内微丝密集排列,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的神经纤维。 结论: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联合冷冻处理的冷藏异体神经移植可以协同减轻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5.
邹文远  张自力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09,24(3):338-340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和一些亚非地区常见癌症,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90%以上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体内一种强有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血管生成,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VEGF已成为肿瘤抗血管治疗的热点,故本文对VEGF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6.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极复杂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肿瘤细胞的克隆增殖阶段和随后血管形成支持肿瘤持续生长阶段。“肿瘤血管生成”或“血管新生化”是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血管基底膜的降解,血管和血管网的形成,以及血管网的连接等复杂过程。鉴于“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因此,阻断血管生成或抗血管新生成为抑制和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形成的中心调控因子,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37.
38.
启事     
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的反应依赖于氧,肿瘤的缺氧区需要更高的辐射量才能达到与氧供正常区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在缺氧情况下,肿瘤细胞发生遗传及适应性的改变可以提高其在不利的生理环境下的存活及增殖,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就是缺氧诱导因子1(HIFl),它是很多与适应相关的基因的转录因子,如血管生长因子、VEGF、糖转运子(Glut-1)。人肿瘤细胞产生2个生长因子家族专门作用于内皮细胞,包括VEGF家族及血管生成素家族(Ang-1、-2和-4)。  相似文献   
39.
下咽癌为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常累及颈段食管,治疗效果差,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颈淋巴转移。近年来,主要围绕原发灶切除范围、颈淋巴清扫,以求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0.
郭慕兰  李元和 《中国康复》1989,4(3):110-113
本文就直流电钙离子导入,紫外线照射,超短波及激光治疗,分别对家兔接种炎症下进行了淋巴细胞特异免疫机能的观察分析,结果前两种因子对淋巴结副皮质区及生发中心的特异机能产生了良好的效应,这给科研及治疗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后两种因子对淋巴结细胞为什么没产生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