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77篇 |
免费 | 864篇 |
国内免费 | 5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篇 |
儿科学 | 148篇 |
妇产科学 | 72篇 |
基础医学 | 593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4075篇 |
内科学 | 6178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59篇 |
特种医学 | 5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525篇 |
综合类 | 5325篇 |
预防医学 | 1287篇 |
眼科学 | 27篇 |
药学 | 2025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908篇 |
肿瘤学 | 1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395篇 |
2022年 | 446篇 |
2021年 | 551篇 |
2020年 | 472篇 |
2019年 | 318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332篇 |
2015年 | 445篇 |
2014年 | 728篇 |
2013年 | 791篇 |
2012年 | 1030篇 |
2011年 | 1163篇 |
2010年 | 1086篇 |
2009年 | 1138篇 |
2008年 | 1792篇 |
2007年 | 1275篇 |
2006年 | 1138篇 |
2005年 | 1297篇 |
2004年 | 984篇 |
2003年 | 754篇 |
2002年 | 599篇 |
2001年 | 591篇 |
2000年 | 506篇 |
1999年 | 438篇 |
1998年 | 407篇 |
1997年 | 415篇 |
1996年 | 384篇 |
1995年 | 327篇 |
1994年 | 396篇 |
1993年 | 362篇 |
1992年 | 244篇 |
1991年 | 202篇 |
1990年 | 138篇 |
1989年 | 15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VVI起搏是指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的一种单腔起搏模式.虽然VVI起搏属于按需起搏方式,但由于只对心室进行起搏和感知而造成心房和心室不同步;并且通常选择的电极置人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使得心室激动收缩顺序也异常而造成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所以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993.
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对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一种新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心脏再同步一心力衰竭研究(CARE-HF)证实仍然有20%~30%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目前认为提高CRT疗效除了严格适应证选择、左室电极的正确放置外,术后进行房室问期(AV间期)以及心室同步(VV间期)优化是一项重要措施.迄今为止,已经提出很多指导优化程控的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显像、磁共振描记成像等.就心电图而言,心电图简单而且在理论上有助于CRT的优化程控,但是忽略了心肌各部位之间的电机械延迟;同心电图相比,超声心动图指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CRT术后优化程控的有效方法.但是CRT术后优化程控仍然面临重大挑战,最佳AV存在个体差异,而且随着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个体化的动态优化程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4.
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至2002年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5例中青年(≤45岁)患者及90例老年(≥60岁)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中青年组发生率高,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长期吸烟史、周围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狭窄症在老年组发生率高,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占较高比例.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中青年组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与老年患者比较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其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应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疾病患者适宜的起搏部位。方法7例(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置入翼状电极至右室心尖部后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重置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出道,观察其前后的起搏及感知功能。结果7例右室流出道起搏的起搏阈值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显著降低,感知阈值较右室心尖部显著升高(0.5±0.2Vvs8.7±1.6V,10.6±3.6mVvs2.7±0.8mV,P<0.01),阻抗无明显差异。随访16±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感知功能良好。结论右室流出道可作为有动脉硬化病史患者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996.
2008年3月28日至4月1只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学术年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今年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首次和ACC联合举办SCAI-ACCi2联合会议,因此介入相关研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会议上公布的药物相关研究的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致心室重构时大鼠心肌线粒体内膜腺苷酸转运体(ANT)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52只行腹主动脉缩窄术,随机分为腹主动脉缩窄5周组(A5w组)、腹主动脉缩窄15周组(A15w组)、假手术5周组(SH5w组)和假手术15周组(SH15w组)4组,每组13只大鼠,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构指标,密度梯度法提取大鼠心肌线粒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心肌组织及线粒体腺苷酸含量,Western blot法分析心肌线粒体ANT表达。结果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5周出现左心室肥厚,术后15周加重并有心功能减退;分别与同时间SH5w组和SH15w组比较,A5w组及A15w组心肌组织ATP、ADP含量均降低,A15w组线粒体内ATP及ADP含量降低;A15w组线粒体ANT表达降低,并与心肌线粒体内ATP及ADP含量变化相一致。结论心室重构伴心功能减退时,心肌线粒体ANT表达降低,导致细胞内腺苷酸分布异常,是肥厚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63例DCM患者依照有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生,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测定每位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即Tp-Te值,以及超声心动图LVEDD和LVEF。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LVEDD值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0.05),而LVEF值明显低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Tp-Te与LVEDD显著正相关(r=0.72,P<0.01,与LVEF显著负相关(r=-0.68,P<0.01)。结论Tp-Te可能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能预测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评价心功能不全的预后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尚美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08,3(1):7-11
地点:巴西东南部3个分枝杆菌参比实验室。目的:评估自动化分枝杆菌生长指示管(MGI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的能力。设计:用自动BECTECMGIT960(M960)对95份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MP)、乙胺丁醇(EMB)的敏感性检测,并与BACTEC460(B460)、比例法(PM)、抗性比率法(RRM)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其中88株以BACTEC460、比例法、抗性比率法中的至少两种方法获得一致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并与M960的结果相比较。结果:M960与B460的符合率为95.2%,与PM为96.6%,与RRM为93.4%;其中与RRM在SM上符合率最低,与B460在EMB上符合率最低。M960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符合率为97.9%,INH与RMP的符合率为99.2%,SM与EMB的符合率分别为96.2%和96.9%,M960报告结果的平均时间为6.9d。结论:与比例法和抗性比率法相比,M960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并且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协同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方法共入选住院及专科门诊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40例,全部病例均间断长期(4周以上)服用地高辛0.125mg/d-0.250mg/d,日常轻体力活动时心率仍大于100/min,加服稳心颗粒(每日3次,每次1包,共服4周),期间服用地高辛剂量不变,并且不用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加服稳心颗粒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08:00-09:00静息20min测血压及心率,Holter检查计数24h总心率、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及最慢心率,并计数其他心律及频度,查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结果加服稳心颗粒后有86例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心悸及乏力症状减轻,其有效率达90%,静息时心率及24h Holter总心率、平均心率、最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慢(P〈0.05或P〈0.01),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不显著,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及时间、Q-T间期无明显改变。6例病人出现消化道症状,2例病人出现头晕,但均可耐受。结论稳心颗粒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