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73篇
  免费   811篇
  国内免费   129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453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616篇
口腔科学   102篇
临床医学   3021篇
内科学   4941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5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0篇
外科学   462篇
综合类   8508篇
预防医学   206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835篇
  54篇
中国医学   2218篇
肿瘤学   479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520篇
  2022年   596篇
  2021年   594篇
  2020年   503篇
  2019年   565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498篇
  2016年   573篇
  2015年   651篇
  2014年   1183篇
  2013年   1166篇
  2012年   1376篇
  2011年   1501篇
  2010年   1394篇
  2009年   1308篇
  2008年   1301篇
  2007年   1259篇
  2006年   1327篇
  2005年   1300篇
  2004年   1131篇
  2003年   1238篇
  2002年   1174篇
  2001年   1156篇
  2000年   1080篇
  1999年   777篇
  1998年   723篇
  1997年   639篇
  1996年   454篇
  1995年   332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200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体部溃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远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75-1876
目的:探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方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疗效。方法:将86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DU患者86例按确诊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治疗方案为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对照组方案为泌剂+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疗程4周后复查,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1天内腹痛缓解分别为37例和18例,缓解率分别为80.4%和43.8%,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镜下治愈率、临床症状显效率、总有效率、HP根除率、快速率高,快速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92.
胃幽门弯曲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Warthin-starry镀银技术检查胃幽门弯曲菌,对中国胃癌高发区及美国胃癌高发区新奥尔良检查了300例具有胃症状的胃粘膜标本。结果发现幽门弯曲菌阳性率为60~62%,并且看到这种细菌的感染与慢性胃炎病变的程度有明显的关系。本文探讨了幽门弯曲菌的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PU)是多发常见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Hp)与PU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70%~90%的GU和95%~100%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胃内存在Hp感染。过去“无酸、无溃疡”的理论虽是治疗PU的基本模式,但是一些学者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新观点,虽未得到公认,但它将为PU特别DU的治疗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依据[1]。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以铋剂为主的三联疗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4.
柏青 《健康必读》2009,(5):55-55
[专家简介]邹益友,男,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湘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湖南省医学会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进行了多年的临床研究。率先在省内开展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治疗及多项内镜下诊治项目,包括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硬化剂注射治疗,经电子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或参加省科委、省卫生厅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及统计源论文30余篇。主持“细胞连接蛋白基因在恶性肿瘤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机制研究”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担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  相似文献   
95.
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19例患者均来自我消化内科病区,入选病例经日本奥林巴斯GIF-V70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岁,男44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39岁;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复合溃疡7例,幽门管溃疡5例.对照组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复合溃疡5例,幽门管溃疡3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X线表现。方法:对15例患儿进行钡餐造影。结果:胃腔扩张9例,胃排空延迟15例,幽门管细长、狭窄15例,鸟嘴征10例,肩样征5例,蕈伞征4例,幽门小突征8例。结论:钡餐造影能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技术检测33例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PCR-SSP检测HLA-DRB1*0405、HLA-DRB1*08、HLA-DRB1*12等位基因,并与36例汉族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78.8%)显著高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58.3%)(P〈0.05);2)维吾尔族、汉族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HLA-DRB1*0405、HLA-DRB1*08、HLA-DRB1*12等位基因无相关性(P〉0.05)。结论1)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高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2)维吾尔族、汉族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HLA-DRB1*0405、HLA-DRB1*08、HLA-DRB1*12等位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98.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其病理改变是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增大,以环肌为主,我科1998-2003年采用右肋缘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36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
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年间我院胃镜室胃息肉检出患者的临床主诉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镜下胃息肉检出率为2.7%(151/5421),男1.6%(46/2815),女4%(105/2606);其中胃底腺36例(23.8%),增生性41例(27.2%),炎性息肉71例(47%),其他3例(2%);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胃底腺2.8%、0,增生性48.8%、7.3%,炎性息肉23%、2.8%;Hp感染情况:胃底腺6%,增生性24.4%,炎性息肉40.8%;临床表现有腹痛73.5%,腹胀52.3%,消化道出血(黑便)23.8%,恶心18%,嗳气28.5%,其它18%;分布:胃底腺息肉全部分布在胃底、体部(各50%),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46%),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51%)。结论胃息肉的发生率较低,女性多见,炎性息肉最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布在胃底、体部,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HP感染多见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增生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多见,其次为腹胀和嗳气、黑便等。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