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3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19篇 |
基础医学 | 71篇 |
口腔科学 | 46篇 |
临床医学 | 427篇 |
内科学 | 97篇 |
皮肤病学 | 59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5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893篇 |
预防医学 | 608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606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209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39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213篇 |
2012年 | 289篇 |
2011年 | 306篇 |
2010年 | 267篇 |
2009年 | 169篇 |
2008年 | 205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4%.对酮康唑药物敏感率高达75.6%,对特比奈芬耐药率高达75.6%.在随访的102例性伴侣中,有症状者44.1%,镜检阳性率为26.5%,培养阳性率为51.0%,菌种分布与性伴侣一致率为98.0%.结论:非白假丝酵母菌占VVC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性伴侣的感染可能是VVC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阴道微生态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真菌血症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真菌血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的33例真菌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资料。结果33例真菌血症均为医院获得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结论假丝酵母菌属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大比例;真菌血症与早产、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有关。5-氟脲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假丝酵母菌耐药性较低,氟康唑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药物对阴道常见乳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咪康唑(咪康唑组)、伊曲康唑(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栓(制霉菌素组)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乳杆菌Nugent评分,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时间、阴道pH值、乳杆菌数量及H2O2阳性乳杆菌的检出率等。结果: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总有效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杆菌Nugen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伊曲康唑组乳杆菌Nugent评分显著高于咪康唑组和制霉菌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组中H2O2阳性的乳杆菌分别占30.0%、6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组H2O2阳性的乳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VVC疗效确切,对阴道乳杆菌生长的影响较小,有助于维护阴道正常菌群,是一种治疗VVC较理想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别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黏附性的差异。方法:为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进行25S rDNA基因分型,随机选取A、B、C型菌株各20株测定黏附率。结果:pH环境相同时(pH7.0或pH4.0),孢子相菌株A型黏附率显著高于B型(P<0.05)和C型(P<0.001),B型显著高于C型(P<0.01),而菌丝相菌株各基因型别黏附率无统计学差异;孢子相菌株不含内含子组(A型)黏附率显著高于含内含子组(B型和C型)(P<0.001),而菌丝相菌株两组间黏附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阴道白假丝酵母菌25S rDNA可转座Ⅰ型内含子与其黏附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7.
双黄连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双黄连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方法:采用阳性试验菌,用3种方法测定回收率。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含抑菌成分。结论:细菌数测定用薄膜过滤法,霉菌、酵母菌测定用直接接种法,控制菌检查用常规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氟康唑对临床感染的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06年2月临床病人的标本,各类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7.2%,光滑假丝酵母菌占8.6%,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7.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2.6%,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6%。结论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29.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肿瘤、糖尿病、免疫病等严重疾病的增加,使真菌的感染率大大增加。医院感染发生423例中有97例发生过医院真菌感染,其发生率为22.93%;经鉴定为光滑球拟酵母样菌41株,占9.69%;白色念珠菌37株,占8.75%;热带念珠菌16株,占3.78%。 相似文献
3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 vagiral candidiasis VVC)是常见外阴、阴道炎症,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本病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全身用药,通常采取口服伊曲康唑、氟康唑等,经体内吸收后,使阴道粘膜及分泌物中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使药物与致病菌互相充分接触,而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法也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达克宁栓剂、凯妮汀、制霉菌素等. 本文选用了两种临床上常用的咪唑类外用抗真菌药物,即达克宁栓1 200 mg(硝酸咪康唑栓)和凯妮汀(克霉唑阴道片)进行对比,观察1日疗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