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2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1篇 |
儿科学 | 46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356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913篇 |
内科学 | 237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036篇 |
特种医学 | 3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40篇 |
综合类 | 1594篇 |
预防医学 | 200篇 |
眼科学 | 20篇 |
药学 | 472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80篇 |
肿瘤学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187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306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365篇 |
2007年 | 343篇 |
2006年 | 312篇 |
2005年 | 344篇 |
2004年 | 266篇 |
2003年 | 283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大鼠胚胎小脑的发育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Nisl染色法对大鼠胚胎14、16、18及20d小脑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胚胎16d以前小脑由室管膜层、外套层及边缘层构成。胚胎18d开始出现典型的皮层结构。外颗粒层由较密集的深染细胞组成,数目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多。蒲氏层由较大淡染细胞组成,数目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颗粒层内细胞成份较复杂,细胞密度随胎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2.
53.
54.
目的 总结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 与结果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伴吻合血管或吻合部位多发微小动脉瘤,均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搭桥术并同期电凝动脉瘤.以"PICA ana...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探讨小脑蚓部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患者主要MRI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46例小脑蚓部寄生虫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进行总结,并行头颅MRI检查,分析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不同分期的MRI表现。结果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以癫痫为主要首发症状、饮食习惯不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青壮年好发。MRI特点:散在单个寄生,病灶小、数量多、分布广,76.2%(35/46)的患者为多发病灶。46例患者中,共存期24例(52.2%)、退变死亡期9例(19.6%)、钙化期13例(28.32%)。MRI表现:(1)共存期多示单个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囊壁及头节不强化,囊内可见点状头节。T1低信号、头节点状高信号;T2高信号、头节点状低信号。(2)退变死亡期虫体增大、不规则,T1示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高信号、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低信号;T2示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为高信号、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低信号,形成寄生虫病特异性改变—靶型病灶。病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3)钙化期病灶表现为无信号或单个或多个点状低信号,无水肿带、增强无变化。结论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与MRI表现均具有较大特征性,二者结合往往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手术方法,结果:术后病人均明确诊断为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全切难度大。结论:术前应充分考虑到小脑实性变可为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术中先处理供血动脉和静脉后再切除肿瘤,能降低手术风险和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瘫怠儿的功能恢复.方法:对在我院治疗康复的45饲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21例)和小脑电刺激治疗组(24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量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小脑电刺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WeeFIM评分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小脑电刺激对脑瘫患儿的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9.
患者男,18岁。以头晕3年,加重并行走不稳1个月,于2004年4月29日住院。查体:体表皮肤无咖啡斑,双眼底见视乳头水肿,有小脑性共济失调,Romberg征阳性,余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平扫见小脑蚓部一大的类圆形低密度占位。MRI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类圆形、边界清楚、似有包膜。T1W1呈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混合密度,第三脑室、侧脑室扩大。术前诊断:髓母细胞瘤并脑积水。行枕下正中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暴露小脑半球和扰大池并打开扰大池蛛网膜即见肿瘤,有包膜,血供少,部分呈囊性,完整切除。术中见肿瘤与硬脑膜、周围小脑、脑干、颅神经均无关。病理结果:Schwann细胞瘤。镜下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形成AntoniA,网状细胞稀疏分布形成Antoni B.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与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且给予显微手术治疗措施,同时对其进行观察,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此次显微手术SimpsonⅠ级全切除率为16.67%、SimpsonⅡ级全切除率为56.67%且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