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9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586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110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617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120篇
内科学   81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013篇
特种医学   3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35篇
综合类   3258篇
预防医学   526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2115篇
  15篇
中国医学   763篇
肿瘤学   85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670篇
  2010年   591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611篇
  2007年   552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639篇
  2004年   556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364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巴酚丁胺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难治性心力衰竭赵中苏粟奇志韩建中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经卧床休息、低钠饮食、利尿剂、洋地黄和血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无效的心衰。我们1993年以来用多巴酚丁胺联合多巴胺治疗36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难治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6-羟多巴制造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及信号转导与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鼠龄1.5个月)20只。大鼠前脑内侧束注射6-羟多巴。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取SD大鼠15只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10,10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每组5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5g/L 6-羟多巴4m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将不同剂量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g/L或25g/L,用生理盐水溶解)注入同侧的纹状体内,对照组纹状体内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手术后4周,取实验动物,麻醉,灌注,切片,再行中脑抗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镜下细胞计数;应用配对T检验,ANOVA,及SNK法进行统计。结果:所有实验动物生存状况良好,未发生死亡现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侧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的改变,但数量明显减少,明显低于对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11.36&;#177;3.85),(115.12&;#177;17.06),t=3.078,P〈0.01]。②损伤侧大多数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圆增大,突起变短增粗,染色变深。损伤侧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292.20&;#177;19.73),(80.40&;#177;10.00),t=2.832,P〈0.01]。③中脑黑质损伤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增生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肥大,突起变短、增粗,染色变深。损伤侧显著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507.64&;#177;19.99),(226.88&;#177;20.30),t=2.971,P〈0.01]。④损伤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10.16&;#177;2.90).(116.84&;#177;15.92),t=3.975,P〈0.01]。1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损伤侧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114.60&;#177;18.71),(66.24&;#177;17.19).t=3.811.P〈0.01];10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损伤侧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114.88&;#177;19.211),(92.72&;#177;16.29),t=3.725,P〈0.01]。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存活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高于1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纹状体内运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在10~100μg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3.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糖的重吸收,以增加尿糖排泄降低血糖。近期来自国外的多个临床药物试验发现SGLT2抑制剂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骨密度以及骨折率产生影响。本文将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研究,尝试综述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例在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病人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的透析模式,以干预前自身常规血液透析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治疗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流量和超滤量明显增加(P〈0.001);透析后2h、3h、4h治疗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无须药物干预。[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可有效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回顾针灸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明确其是否为帕金森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重庆维普数据库和清华期刊医药数据库2000-01/2004-08期间帕金森病治疗、中医治疗及针灸治疗相关的中西医研究原著,英文检索词“acupuncture,Parkinson'sdisease”,中文检索词“针灸疗法,帕金森”。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初审,排除题目含“个案、经验、体会和进展”等词的非研究原著类文章,然后对剩余25篇文献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对检索到的关于针灸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文章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资料综合:对帕金森病的针灸临床研究主要采用头针疗法、针药结合等疗法,重点是针药结合与手术治疗的优势特色比较,针药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和对针灸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评价。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针灸对影响神经电活动、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多巴胺神经元数目、缓解多巴胺神经元的蜕变、诱发多巴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抑制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结论:帕金森的针灸临床研究临床还需要加大力度,发挥多单位的协作攻关,扩大样本数,在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质量控制下,选用国际、国内的诊断、治疗等各种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6.
不同药物早期处理多巴胺致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巴胺外渗致组织损伤早期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将2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A组采用酚妥拉明。B组采用湿润烧伤膏,C组采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D组采用33%硫酸镁,E组采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分别于注射多巴胺(1000/ag/mL)0.1mL后采用不同药物外敷,并与注射多巴胺后2h、8h、24h、48h进行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外涂湿润烧伤膏及外敷酚妥拉明组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较轻,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组较重。[结论]多巴胺外渗时早期首选湿润烧伤膏外涂,次选酚妥拉明湿敷。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探讨不同脑区给予多巴胺Dl受体拮抗剂SCH23390对红藻氨酸所致的颢叶癫痫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进行。①分组: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3只,红藻氨酸组3只和实验组24只,实验组又分为海马、纹状体、黑质注射组各5只(共15只),以及同部位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每组3只(共9只)。②造模:红藻氨酸组及实验组大鼠给红藻氨酸酸5μg(2.5g/L)右侧脑室注射制备颢叶癫痫模型,生理盐水组同部位给生理盐水2μg/L。③给药:实验组中的海马、纹状体、黑质注射组在相应部位缓慢注入1g/L的SCH23390 1μL,各部位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入作为对照。④观察指标:观察各组间的大鼠行为变化及脑电图变化。3d后取脑作海马部TUNEL染色,观察海马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变化:生理盐水组无癫痫发作。红藻氨酸组大鼠均出现癫痫发作,发作于脑室注射红藻氨酸后10min开始,1h达高峰。②脑电图变化:生理盐水组无尖波、棘波、棘慢综合波等痫性电活动表现,红藻氨酸组于注射后10min即有痫性波出现,其波幅为中幅及高幅波,但出现频率较低;1h左右癫痫发作达高峰时其波幅大部为高幅波,出现频率高;3-6h后波幅降低,12h后无痫性波出现。实验组中纹状体注射组波幅降低明显,与红藻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黑质注射组亦有下降,而海马注射组无明显下降,与红藻氨酸组相比无差异。③细胞的凋亡:癫痫发作后伴随有海马细胞的凋亡,3d时明显。各脑区给予SCH23390后,海马部细胞凋亡减轻不一致,纹状体注射组阳性细胞数最少,与红藻氨酸组相比其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①一侧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可成功建立癫痫模型。②红藻氨酸致痫后伴有海马神经凋亡改变,给予多巴胺Dl受体拮抗剂SCH23390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减轻。③不同部位注射产生的凋亡细胞数不同,其中以纹状体注射所产生的凋亡细胞数最少,提示各部位在红藻氨酸所致的颢叶癫痫中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脑内移植对偏侧帕金森病样猴的行为影响、移植物的存活状况、脑组织液中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纹状体区多巴胺D2受体的活动性。方法:实验于1999-01/2003-06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①右侧颈内动脉注射甲基-苯基-四氢吡啶诱发帕金森病样猴模型(n=9),随机分为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6只、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2只及空微囊组1只。②获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为材料包裹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将微囊化、非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或空微囊分别植入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及空微囊组帕金森病样猴右侧尾状核和壳核。③观察3组帕金森病样猴移植后的行为改善、移植后14个月及28个月时移植物的状况,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移植后2个月及7个月时移植区微透析液中单胺类物质变化及48个月时多巴胺D2受体的活动性变化。结果:①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n=6)和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n=2)移植后1周开始帕金森病样猴左上肢活动明显增加,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改善时间7~48个月,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一两个月,空微囊组(n=1)左侧上肢活动无改善。②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植入28个月时仍存活于帕金森病样猴脑内。③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组移植后2,7个月时,右侧壳核、尾状核细胞外液中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和高香草酸水平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0.05),但仍低于左侧的水平。④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48个月时移植区D2受体活性较对侧明显提高。结论: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样猴脑内移植的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能够长期存活、产生多巴胺、改善其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999.
田甜  王剑  张归玲  李葭 《磁共振成像》2019,10(4):241-248
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不仅前额叶-纹状体连接模式失常,还存在大尺度脑结构连接紊乱现象。多巴胺系统与ADHD儿童临床症状息息相关,在临床药物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多态性探讨多巴胺对ADHD儿童神经环路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0例ADHD儿童和4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扩散张量成像数据进行纤维束追踪,以自动解剖标记(automated anatomic labeling,AAL)模板90个脑区为节点、各脑区之间纤维束的数目为边构建白质网络。对被试进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检测。进行图论分析计算网络拓扑属性指标,比较正常对照与ADHD儿童的脑网络属性的差异,并评估COMT基因多态性对网络属性改变的调控作用;采用基于网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大脑环路连接的改变;并进一步分析核心节点与非核心节点间连接的组间差异。结果只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ADHD儿童组发现了白质网络重组现象,表现为该组被试明显增强的节点度、节点效率、额叶-纹状体连接环路、顶叶-扣带-运动皮层连接环路、非核心节点间连接强度。结论携带Met等位基因的ADHD儿童发生白质网络重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介导执行功能的额叶-纹状体环路,更广泛涉及参与感知、运动、高级认知、注意力控制和处理的感觉运动网络、额叶、扣带回以及顶叶皮层。影像遗传学不仅突显了ADHD儿童大尺度网络重组现象,更对临床药物研究以及药物基因组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苏敬敬  谢惠君 《临床荟萃》2004,19(5):287-28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及Lewy小体形成.近年,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利用特异性放射性核素与人脑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后膜D2受体(D2 receptor,D2R)的高度亲和性,进行PD患者脑D2R显像,研究D2R的活性改变,探讨该核素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神经核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本文就PD患者脑D2R SPECT显像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