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940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37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51篇
  7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通过对咬合丧失或低位咬合患者咬合重建修复后的咀嚼效率测量分析,讨论分析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实验室效果.方法:从就诊患者中选取12名需行咬合重建修复者作为实验组,然后进行合理的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完成1个月后,对其咀嚼效率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咀嚼效率(P<0.01)和咀嚼次数(P<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别,实验组的咀嚼效率约为对照组的66.39%-86.31%,平均为75.94%;对照组咀嚼效率和咀嚼次数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 0.1998,P >0.01).结论:咬合重建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其咀嚼效率虽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别,但可达对照组的66.39%-86.31%,效果较理想.咀嚼效率的高低并不完全依赖于咀嚼次数的多少,咬合重建后咀嚼次数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可能是患者的适应性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与固定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24例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的老年男性患者,分别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与固定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治疗,其中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组15例,固定义齿咬合重建组9例,并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自我感觉(美观、舒适)、临床表现、咀嚼效率、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的变化等指标进行评估及分析。结果: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与固定义齿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均主观感觉良好、临床症状改善、咀嚼效率增加,差异显著(P<0.01)。固定义齿咬合重建组患者较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组患者主观感觉更好,咀嚼效率增加更多(P<0.05)。有颞下颌关节病症状的患者咬合重建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种咬合重建方法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与固定义齿咬合重建治疗均能一定程度恢复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老年患者的口颌功能,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症状。采用固定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治疗更具有美观、舒适、提高咀嚼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和软骨下骨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10周龄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操作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降低大鼠牙冠高度的方法建立咬合垂直距离降低的动物模型,分别于处理后3、10、20、30d处死取材。30d组大鼠于实验处理前1d、处理后10、30d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形态改变。双侧颞下颌关节石蜡包埋、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髁突软骨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实验3d组与10d组髁突软骨中部厚度较操作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但实验20d组和30d组软骨中部厚度与操作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实验组髁突软骨后部厚度在各时间点均较操作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②实验3d组髁突软骨增殖层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胞核固缩,实验10d组部分关节(4/10)髁突软骨中出现了均质样无细胞区域,实验20d组与30d组髁突软骨各层形态基本与对照组相似;③实验30d组于10d时可见髁突软骨下骨后部出现骨质吸收凹陷,实验30d时凹陷变浅,骨表面又趋于光滑流畅。结论:①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中后部的适应性改建;②实验早期改建活动较活跃,晚期改建活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4.
目的:用有限元法分析比较下颌骨颏部正中骨折小型钛板二维与三维坚强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用ANSYS软件建立下颌骨颏部正中骨折坚强内固定模型,比较使用不同钛板数目、不同空间位置进行坚强内固定时各种工况下骨折段位移、骨折断层及接骨板固定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种固定方法在各种功能咬合工况下,骨断端位移均小于0.15 mm,三维固定时骨折断端的位移均小于二维固定。各种固定时骨折断层和接骨板固定钉的应力分布均在允许值范围内。结论:下颌骨下缘下方骨面钛板加唇颊面钛板的三维固定方法在多数工况下优于传统二维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确立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单独扫描上下颌模型,获得单独的数字化牙颌模型,扫描正中颌位的上下颌模型,获得三维数字化咬合记录,利用Rapidform 2006软件中的三维配准方法将单独上下颌模型导入到咬合记录数据所在坐标系下。结果:上下颌单独数字化模型与数字化虚拟咬合记录重叠较好。结论:该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在三维虚拟空间内上下颌咬合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临床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应用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1年在我院收治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31例,根据患者口腔健康环境,在适宜的时间先后对其进行咬合重建与固定修复。修复6个月、1年、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口颌生理功能,义齿固位、稳定情况,面容、牙齿、牙龈美观情况。结果:经过咬合重建以及固定义齿修复后,患者义齿的固位良好,咀嚼、发音功能,牙齿、面容美观显著改善,牙周及咀嚼肌群疲劳均有明显好转。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以及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后,对改善患者的咀嚼、发音功能、颜面美观以及口颌系统其他功能均有良好疗效,值得进行医疗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究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美学效果及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庐江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修复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美学效果及...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比较MBT与Z2直丝弓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笔者医院口腔科诊治的8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正畸方法不同分为MBT组(42例)与Z2组(38例),分别予以MBT直丝弓矫治器、Z2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79.
孙旭东  佟宇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87-1789
目的:探讨牙列缺损、缺失及重度磨耗患者咬合重建治疗对改善其咀嚼功能和面容美观的影响。方法:回顾临床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损或缺失40例病例,采用固定修复或固定活动联合修复方法实施咬合重建。咬合重建前确定治疗计划,余留牙进行完善的牙髓、牙周治疗;确定颌位关系后戴用过渡性垫3个月后固定义齿或固定活动联合修复。通过系列治疗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曲线、平面,重建良好稳定的咬合关系。结果: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外形容貌、发音、咀嚼效能主观评价良好,咬合关系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固定修复或固定活动联合修复方法治疗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损或缺失,进行咬合重建的效果令人满意。详尽的治疗计划、正确的颌位关系确定、过渡性义齿戴用是固定修复咬合重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0.
牙过度磨耗后,可使咬合高度降低,面下1/3变短,髁状突后上移位,平面变平,使咀嚼效率降低,咀嚼肌的力量代偿性增强,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TMJD)。其主要原因多与下的各功能有关。咬合重建是对该病的根本治疗方法,其包括全面颌位的改正,适当恢复垂直距离,重新建立正常的关系,使之适应颞颌关节及颌面肌肉的解剖生理,减轻牙体磨损,缓解肌肉痉挛、疼痛及关节弹响等症状。从而消除牙颌系统紊乱,恢复其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