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86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0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279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9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382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87篇
药学   15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多能成体祖细胞,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成体干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具有跨系、跨胚层分化的特性,称之为干细胞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向干细胞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学术界对这种特性是否存在及其机制尚有很大争议.但这一现象为以成体干细胞治疗为基础的细胞工程、组织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骨髓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塑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及临床应用前景等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992.
造血干细胞(HSC)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研究证明:HSC不仅可以分化为造血细胞,而且还可以向非造血细胞的方向分化,如肝脏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HSC这种向在发育上无关的其它系列的细胞类型分化的特性称为可塑性。本文就HSC可塑性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3.
评价脑功能和脑的可塑性的综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的可塑性研究显示,无论健康状态还是损伤以后,无论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脑在外界环境输入影响下均有很强的可塑性。了解和评价其可塑性机制是寻求高效治疗措施、促进恢复的重要基础。现回顾CNS可塑性机制以及评价脑功能和脑可塑性的无创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前肢功能训练引起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dCST)后,对大鼠行前肢功能训练6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示踪皮质脊髓腹侧束(vCST)的出芽情况,免疫组化检测CST投射神经元(CSNs)生长相关蛋白_(43)(GAP_(43))和神经营养素共同受体P75(P75~(NTR))的表达,荧光金逆行示踪CSNs存活情况。结果:大鼠SCI后,前肢功能训练可诱导vCST出芽增加,上调CSNs GAP43和P75~(NTR)的表达,减少CSNs死亡。结论:大鼠CSI后,前肢功能训练增强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包括上调CSNs GAP43和P75~(NTR)的表达,减少CSNs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形态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在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以l-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7次为l疗程,共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尼氏染色和电镜观察神经元损害的大体和超微结构.结果帕金森模型小鼠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减少,电针后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核膜不清,染色质积聚,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电针组神经元胞浆丰满,内质网较多,线粒体正常;模型组突触数目、数密度、面密度、突触平均连接面积较空白组、空电组增加,电针后呈现进一步增加趋势.结论电针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 听力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研究表明从出生到3岁是人脑可塑性最大的阶段,该时期的言语可使人脑达到最高的语言认识。因此,听力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对语言及认识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及永久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97.
刘明明  秦伟  谢汉平 《眼科研究》2010,28(10):913-916
目的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观察大鼠视皮层内NR2A/NR2B比率的发育性变化。方法健康SPF级LongEvans大鼠15只,雌雄不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出生后3、4、5、6、7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A和NR2B的蛋白表达量,分析NR2A/NR2B随着大鼠视皮层发育表达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生后3~7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A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63,P=0.008),生后4、5、6、7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R2A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高于生后3周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B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F=73.340,P=0.007),生后6~7周趋于稳定。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大鼠视皮层中NR2A/NR2B比率随着大鼠视皮层的发育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31,P=0.003)。结论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NR2A/NR2B比率的变化参与了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8.
任艳红  赵堪兴 《眼科研究》2010,28(8):703-706
目的观察大鼠视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功能亚单位GABAARα1的表达随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将45只健康纯系新生Wistar大鼠按出生后年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5只,分别于出生后第0、7、14、21、28、35、45、60、90天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经左心室穿刺至升主动脉灌注固定后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GABAARα1在出生后不同天龄Wistar大鼠视皮层的表达情况。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Wistar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分6层,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ABAARα1阳性反应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部位主要在神经元细胞膜、树突或轴突,其中视皮层第Ⅱ/Ⅲ层细胞染色最密集。图像分析结果提示,GABAARα1在出生时的大鼠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但表达量很少,大鼠睁眼前表达量上升缓慢,睁眼后迅速上升,在出生时GABAARα1的吸光度(A)值为4.79±1.51,至35d峰值达231.52±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维持高水平至出生后90d,为231.52±21.65,与出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皮层中GABAARα1表达量的发育性变化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提示GABAARα1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可能是视觉可塑性调节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谷氨酸受体可分为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和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促离子型受体可分为NMDA型受体和非NMDA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包括mGluR1~mGluR88种。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与突触的可塑性、谷氨酸的兴奋毒性、神经元的损伤与保护、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功能密切相关。在弱视方面研究较多的是NMDA受体,其数量、活性在弱视组与正常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