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44篇
  免费   1501篇
  国内免费   1231篇
耳鼻咽喉   365篇
儿科学   171篇
妇产科学   57篇
基础医学   1799篇
口腔科学   728篇
临床医学   5239篇
内科学   1618篇
皮肤病学   95篇
神经病学   1145篇
特种医学   14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7229篇
综合类   11412篇
预防医学   2164篇
眼科学   652篇
药学   4681篇
  147篇
中国医学   4298篇
肿瘤学   40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02篇
  2023年   1023篇
  2022年   1188篇
  2021年   1714篇
  2020年   1253篇
  2019年   1246篇
  2018年   575篇
  2017年   988篇
  2016年   1128篇
  2015年   1304篇
  2014年   2062篇
  2013年   2092篇
  2012年   2668篇
  2011年   2691篇
  2010年   2479篇
  2009年   2324篇
  2008年   2498篇
  2007年   2190篇
  2006年   2003篇
  2005年   2160篇
  2004年   1730篇
  2003年   1684篇
  2002年   1160篇
  2001年   1060篇
  2000年   842篇
  1999年   605篇
  1998年   489篇
  1997年   397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21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资料与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6月经TLIF手术治疗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TLIF方法通过一侧椎间孔抵达椎间盘间隙摘除椎间盘,处理椎间隙后置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4.5d。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缝合后愈合;1例患者出现健侧神经根牵拉伤,门诊随访4个月后恢复;其余患者均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8.3个月。采用改良MaeNab标准评价随诊结果显示优良率达到92.3%。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显示优良率达到92.24%。结论TLIF手术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活动能力快、术后并发症少及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棘突成型应用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疾病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棘突成型于后路椎间融合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疾病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椎弓根峽部裂并椎体滑脱2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1例,单纯椎管狭窄10例.观察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5例失随访,72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和椎间植骨块脱出,无滑脱复发.术前椎间隙高度(8.5±1.9) mm,术后2周(10.9±1.8) mm,最后一次随访(10.7±1.7) mm,术后与术前对比椎间隙明显增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对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0.4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胸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10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22岁,平均17.4岁.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病变位于T11 3例,T12 7例.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定期随访患者,评价术后矫正率.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无神经损伤,术前侧凸Cobb角为40°~86°,平均53.6°;术后Cobb角为5°~28°,平均16.5°,侧凸矫正率平均69.3%.随访9~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3~5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有1.6°角度丢失.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伴脊髓纵裂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94.
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折).骨折脱位3例;按AO分型:A1.2型2例,A3.1型16例,A3.3型5例,B1.2型3例;载荷评分为4~7分,平均5.9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4例.除1例跳跃性骨折的L1部位为4钉单节段固定外,其余伤椎部位均采用6钉三椎体固定,同时作单节段植骨融合.结果: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Cobb角(除外2例跳跃性骨折的L4部位)由术前的110°~47°(平均24.5°)矫正至-2°~19°(平均6.2°);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丢失10%~49%(平均37.7%)恢复至正常高度的85%~100%(平均92.7%);椎管占位(A3.1型16例及A3.3型5例)由术前的11%~62%(平均35.7%)恢复至0~13%(平均5.2%).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记忆合金U形钉固定对山羊脊柱侧凸椎体的矫形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记忆合金U形钉固定对侧凸山羊的椎体矫形度,探讨记忆合金U形钉固定对侧凸脊柱椎体生长调节的可行性.方法:用单侧椎弓根钉不对称拴系的方法建立雌性幼年山羊侧凸模型.建模8~10周后山羊进展为明显的脊柱侧凸,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山羊均取出后路拴系物,治疗组取出栓系后凸侧行前路记忆合金U形钉固定术,对照组不作处理.继续观察8~13周,定期摄X线片,记录Cobb角.处死前第18天和第3天分别给予土霉素和钙黄绿素以标记生长板的骨化前缘.处死动物后完整获取顶椎上椎间盘以及两相邻的生长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不脱钙切片;荧光显微镜下测量两荧光标记线之间的距离,分别计算椎体两侧生长板的生长率,并根据生长率差异计算记忆合金U形钉对椎体的矫形度数.结果:在治疗期内,治疗组Cobb角矫正19.2°±8.1°,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凹侧生长板生长率为(3.27±0.96)μm/d,明显大于凸侧记忆合金U形钉置入侧(1.84±0.52)μm/d(P<0.05);对照组凹侧生长率为(2.83±0.61)μm/d,凸侧为(2.96±0.77)μm/d,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合金U形钉对顶椎的椎体矫形度平均为0.017°±0.006°/d,同主弯整体矫形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直线相关性(R2=0.941,P=-0.006),其在整体矫形中占13.18%.结论:记忆合金U形钉固定能够对椎体产生有效的椎体矫正角度,以达到对侧凸脊柱椎体生长调节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几丁糖联合聚乳酸薄膜预防硬膜外粘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几丁糖加聚乳酸薄膜联合运用对椎板切除术后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 80只成年家兔[体质量(2.0±0.2)kg]制作椎板切除模型,在椎板缺损处分别覆盖等渗盐水(A组)、聚乳酸薄膜(B组)、几丁糖(C组)及几丁糖加聚乳酸薄膜(D组),术后12周对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透射电镜比较各组间瘢痕形成和粘连情况.结果 B、C、D组的Rydell-Balazs粘连度评分、Nussvaum组织学评分均优于A组(P<0.01),D组优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几丁糖加聚乳酸薄膜能有效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比单独应用几丁糖或聚乳酸薄膜效果好.  相似文献   
997.
自1958年Smith和Robinson首次描述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以来,该术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但植骨块滑脱、塌陷、骨不连及颈椎反曲畸形等并发症尚未完全解决。钛笼内椎体骨移植的优点在于能够灵活适应椎体切除后所需的植骨长度.减少供骨区的并发症,比髂骨或腓骨植骨的强度更好,且钛笼提高了整个植骨的抗扭转性。术后外固定简单、能早期活动等优点,在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6岁以下儿童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4年12月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脊柱侧后凸患儿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1岁11个月~5岁5个月,平均3岁9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的改变。通过文献复习,从而评价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133~288 min,平均手术时间157 min。出血量50~600 ml,平均324.5 ml。术后2周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分别为2°~25°及13°~20°,平均矫形率分别为67.8%、50.1%,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恢复良好,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内固定无断钉及松动,矫正度无显著丢失。[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控制畸形进展的有效方式。尽可能早地选择手术,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良好的矫正效果、低神经损伤风险,可避免手术节段延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伤椎固定及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行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及椎体内植骨共25例,对照组行短节段固定共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视觉疼痛程度(VAS)、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治疗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Cobb角矫正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出;对照组中出现螺钉折弯和螺钉断裂各1例。[结论]伤椎固定及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较传统短节段固定方法可更好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该手术方法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067-1071
[目的]探讨胫骨髓内钉加空心螺钉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比较标准髓内钉(S)与半伸直位髓内钉(SE)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0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98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的患者,经术前影像学检查合并后踝骨折而纳入本组研究共56例。其中35例采用标准髓内钉加空心螺钉固定,21例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加空心螺钉固定。分别从失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骨折愈合时间、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两组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半伸直位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标准髓内钉组(P=0.000.05)。平均住院日、骨折愈合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P=0.17),膝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P=0.31)。后踝骨折均愈合并没有发生骨折移位。1例出现后踝空心螺钉退钉,1例出现迟发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发生率高,易漏诊,术前应常规行CT检查。髓内钉加空心螺钉治疗此类损伤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半伸直位髓内钉较标准髓内钉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