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247篇
  免费   9127篇
  国内免费   7672篇
耳鼻咽喉   1038篇
儿科学   1901篇
妇产科学   1494篇
基础医学   9243篇
口腔科学   1715篇
临床医学   19566篇
内科学   16419篇
皮肤病学   1338篇
神经病学   3453篇
特种医学   34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7篇
外科学   8032篇
综合类   44187篇
预防医学   8764篇
眼科学   3375篇
药学   21308篇
  498篇
中国医学   20708篇
肿瘤学   4404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019篇
  2023年   6051篇
  2022年   7077篇
  2021年   8537篇
  2020年   6116篇
  2019年   5922篇
  2018年   2842篇
  2017年   4706篇
  2016年   4564篇
  2015年   5029篇
  2014年   6785篇
  2013年   6728篇
  2012年   8849篇
  2011年   9477篇
  2010年   8317篇
  2009年   8279篇
  2008年   9103篇
  2007年   8293篇
  2006年   7649篇
  2005年   7769篇
  2004年   6044篇
  2003年   5566篇
  2002年   4386篇
  2001年   3937篇
  2000年   2884篇
  1999年   2377篇
  1998年   2083篇
  1997年   1940篇
  1996年   1785篇
  1995年   1481篇
  1994年   1144篇
  1993年   750篇
  1992年   669篇
  1991年   549篇
  1990年   449篇
  1989年   428篇
  1988年   142篇
  1987年   114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透皮给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透皮给药安全可控,是无创给药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现有的透皮药物限于小分子和低浓度,角质层屏障使大多数药物难以通过或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和有效速率。透皮给药的关键在于促进药物渗透,使药物透皮吸收进毛细血管。促渗手段有:使用化学促渗剂;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使用物理方法;将药物载入载体。这些方法的原理大致分为三种:改变角质层结构;外力驱动药物;将药物进行修饰或包裹。简要地介绍了增强药物透皮的物理方法和载体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62.
目的 :从甲状腺自身免疫方面探讨1 3 1 I治疗甲亢的效果及甲低发生的因素。方法 :选择1 3 1 I治疗的88例Graves’病甲亢患者随访 3年 ,分为第 1组 (TGA、TMA、TRAb均阳性 )和第二组 (TGA、TMA阴性 ,TRAb阳性 )。采用x2 分析自身抗体水平与甲低发生的关系。结果 :1组甲低发生率为 31 4 % ,2组为 3 8% ,1组明显高于 2组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TGA、TMA和TRAb水平与确定1 3 1 I剂量及甲低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TGA、TMA水平高的患者应酌情减少1 3 1 I用量  相似文献   
963.
目的 :通过对肾移植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olublethrombomdulin ,sTM)、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endothelialproteinCreceptor ,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含量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 ,探讨其在肾移植及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4 2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排斥反应治疗过程中的sTM、sEPCR、vWF含量。结果 :肾移植术后sTM、sEPCR、vWF含量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发生移植排斥反应者较无排斥者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肾移植术前、排斥反应有效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肾移植患者sTM、sEPCR、vWF各指标间呈正相关 (r =0 5 95 ,P <0 0 1,r =0 5 81,P <0 0 1,r =0 6 0 6 ,P <0 0 1)。结论 :sTM、sEPCR、vWF均可作为肾移植患者血管内皮的免疫损伤标志物 ,联合动态监测sTM、sEPCR、vWF的含量在观察肾移植手术创伤程度、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4.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IL-6、TNF-α水平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L-6、TNF-α与Graves病(GD)发病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3例GD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6、TNF-α水平变化,并与,13、T4、HT3、FT4、TSH作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1)GD患者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P〈0.001)。(2)IL-6、TNF-α与,13、T4、HT3、FT4均呈正相关(P〈0.001),而与TSH呈负相关(P〈0.001)。(3)经治疗后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测IL-6、TNF异常升高可能与GD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经治疗后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抗甲状腺药物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65.
目的 对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为该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溶血实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热源实验、过敏实验、体内植入实验综合评价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无溶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支架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支架材料动物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性反应,12周后炎性反应基本消失,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积聚现象.结论 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NF-κB “decoy”寡核苷酸(ODNs)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株J774.1表达IL-10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转染NF-κB“decoy”ODNs对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10及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转染NF-κB“decoy”ODNs对抗炎介质IL-10的合成表达无影响。结论: NF-κB“decoy”ODNs不抑制抗炎介质IL-10的表达,可能由于NF-κB在IL-10转录机制中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67.
目的构建p33^ING1b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ting sequence,NLS)-绿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到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系MRC-5,建立稳定表达该融合蛋白的细胞模型。方法应用逆转录PCR获得p33^ING1b的NLS序列,然后将NLS序列插入绿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EGFP-C1-NLS-绿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再用此载体转染MRC-5细胞系,观察活细胞绿荧光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C1-NLS-绿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由该载体表达的绿荧光蛋白-NLS肽段融合蛋白产生的绿色荧光信号全部定位于胞核部位,而空载体转染的细胞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信号定位于细胞浆中。结论在活细胞内,生理情况下p33^ING1b完全定位于细胞核,并且在其亚细胞定位的转运过程中,NLS肽段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为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探讨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基因转染对兔移植静脉血栓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V-(Kozak)TFPI。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和腔内加压灌注法,转染移植静脉内皮细胞。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兔移植静脉中的表达。病理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移植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血管多普勒观测其通畅率。结果:移植静脉中有人TFPI基因和蛋白表达。静脉移植术后3 d,基因转染组、空载体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有1条、8条和7条移植静脉发生血栓,术后30 d,以上各组分别有0条、5条和5条移植静脉完全闭塞,前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闭塞率均低于后两者(P<0.05)。扫描电镜显示两对照组内皮表面有红细胞和血小板黏附、聚集,而转染组基本正常。结论:人TFPI基因干预,减少了兔移植静脉血栓形成,提高了近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969.
目的:利用黄金数比例规律找出环境物理因子对人体的最佳条件:方法:人体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黄金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把复杂的人体可以简化为比例加破缺的比例实体;环境物理因子:如环境温度、湿度、环境光波和声波以及环境气压和氧分压,当它们处在黄金数比例附近时,会在人体产生和谐合柏作用。结果:环境物理因子选择在黄金数比例附近时,在心理上产生美和舒适感。已经发现,当精神愉快时,人脑电波频率下限(8Hz)和上限(12.9Hz)之比恰为黄金数。结论:环境物理因子的最佳条件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970.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变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ODS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脾脏DC免疫表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中促炎因子IL-1β与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计量观察DC与炎症因子在病程中的变化并做相关分析。结果伤后6h组,脾脏中CD11c^+/MHC-Ⅱ’DC数目与IL-18’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至24h组达峰值。自48h组,CD11c^+/MHC-Ⅱ’DC与IL-1β’细胞含量开始下降,在6天组和10~12天组降至正常组或低于正常组含量;而同时CD11c^+/MHC-Ⅱ^-DC和IL-10阳性细胞含量则相对增多,至10~12天组阳性细胞含量显著升高达到峰值。结论DC的活性在MODS病程早期与IL-1β表达呈正相关性,在病程晚期与IL-10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脾脏DC活性变化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