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8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731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173篇
基础医学   333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854篇
内科学   1610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19篇
综合类   2155篇
预防医学   528篇
眼科学   119篇
药学   864篇
  15篇
中国医学   603篇
肿瘤学   9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王晓霖  陈秀记 《肝脏》2014,(2):115-117,16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患者不同血脂指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 HBV DNA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襄阳市中心医院50例经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患者以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0例无肝脂肪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肝功能及HBV DNA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者TG、TC 、ApoB、LDL 水平显著高于无脂肪变组(P均<0.05),而ALT、HBV DNA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患者 HDL、TG、ApoA1含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而TC、LDL、ApoB则呈负相关;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患者脂肪变程度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机制倾向于认为与宿主的代谢因素有关,但病毒因素不可忽略。其血脂水平与HBV DNA载量相关,不同指标的变化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212.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6(Api6)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所致C57BL/6J小鼠肺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喂养于SPF环境中,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喂养16周后收集肺组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法鉴定肺组织的炎症状态。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Api6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凋亡情况。体外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流式细胞术检测Api6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小鼠16周后,C57BL/6J小鼠肺组织出现以巨噬细胞蓄积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升高为主的炎症反应。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小鼠肺组织的Api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P<0.01),同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巨噬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下降(P<0.01)。体外实验证实500 μg/L的重组Api6处理RAW264.7细胞可显著抑制oxLDL引起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致C57BL/6J小鼠肺组织巨噬细胞蓄积,其机制可能与Api6抑制巨噬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13.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破裂而导致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原因[1]。其早期的诊断及对疾病的严重程度的了解对于临床有效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  相似文献   
214.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小板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EMMPRIN,又名CD147)释放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终浓度25 mg/L、50 mg/L和100 mg/L ox-LDL,对照组(磷酸盐,PBS)和100 mg/L天然LDL体外刺激洗涤血小板,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上CD147、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上清液中可溶性CD147(sCD147)含量,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改变及颗粒释放。同时,阻断LOX-1受体后,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ox-LDL(50 mg/L和100 mg/L)刺激的血小板CD147表达。结果 25 mg/L、50 mg/L和100 mg/L ox-LDL处理组血小板CD147相对平均荧光强度(rMFI)(1.01±0.06、1.18±0.07、1.24±0.08)均高于对照组(0.86±0.10, P<0.01)和天然LDL组(0.89±0.11, P<0.01)。LOX-1阻断后,ox-LDL(50 mg/L和100 mg/L)处理组血小板CD147 rMFI(0.96±0.08、1.05±0.07)均下降(P<0.001)。ox-LDL处理后,血小板形态明显改变,并伴随颗粒释放。结论 ox-LDL通过与LOX-1结合诱导了血小板CD147的释放。  相似文献   
215.
目的 探讨维生素E(VE)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模型中抗氧化效率的差异,并揭示VE在体外抗氧化效率不高的可能原因。方法 分别建立LDL主动氧化模型和被动氧化模型,观察LDL与VE共刺激0、12 h以及脂多糖(LPS)与VE共刺激0、3 h后细胞内人α防御素(HNP-1)蛋白及其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再通过检测羟基化蛋白(PCO)、丙二醛(MDA)来判断VE是否干扰模型的建立。再将两种氧化模型分别设立氧化模型建立前、后加入VE以及VE(-)组,最后检测不同时间点加入VE后MDA、PCO的变化以分析VE在不同模型中的抗氧化效率差异,并观察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的波动以判断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 结果 (1)氧化模型中HNP-1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升高,MDA和PCO的生成量也显著升高(P<0.05)。(2)主动氧化模型中不同时间点加入VE后PCO生成量无明显差异(P>0.05);被动氧化前加VE组氧化产物生成量明显低于被动氧化后加VE组(P<0.05)。不同氧化模型的MDA、PCO生成量在氧化前加VE组和氧化后加VE组降低,且被动氧化模型中下降幅度更加明显,而VE(-)组含量变化趋势相同。(3)不同氧化模型中加入VE,均能够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能够降低自由基水平,且在被动氧化前加VE组自由基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 结论 VE的抗氧化效率在被动氧化模型中优于主动氧化模型,与VE的加入时间、胞内自由基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1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并与新指南对照。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39例,随访1年,收集复查资料,包括LDL-C水平及生化指标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按2004年ACC/AHA血脂指南LDL-C水平,达标373例(69.2%),未达标166例(30.8%)。按2013年ACC/AHA新指南评价,LDL-C水平达标195例(36.1%),未达标344例(63.9%)。两种标准评价是否一致Kappa值为-0.047,P=0.178,两种标准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阿托伐他汀(n=247,10 mg~80 mg)和瑞舒伐他汀(n=147,5 mg~20 mg)为主,其他还包括辛伐他汀(n=139,25.7%,10 mg~40 mg),氟伐他汀(n=2,40 mg),普伐他汀(n=4,40mg)。根据新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本研究中低强度降脂治疗21例(4.0%),中等强度512例(94.9%),高强度6例(1.1%),43例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结论按2013年新指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他汀治疗1年,随访时多数患者LDL-C不达标,新指南是否适合中国人群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17.
背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多数国际指南一致推荐将LDL-C作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但是否应同时使用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指标在国内外仍有争议。目的 探讨non-HDL-C达标情况与冠心病患者经皮介入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的关系,并比较non-HDL-C和LDL-C达标情况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于2019年4月对2002—2008年因冠心病行PCI治疗的665例患者随访3年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二级预防6个月后的血脂(non-HDL-C、LDL-C)达标情况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脂达标情况与终点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在真实世界里,665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经过6个月的二级预防后,分别有25.71%(171/665)、27.07%(180/665)的患者达到了指南推荐LDL-C或non-HDL-C的标准,有17.29%(115/665)的患者LDL-C和non-HDL-C水平同时达标。LDL-C达标组与不达标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32.7%(56/171)、35.8%(177/494);non-HDL-C达标组与不达标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5.6%(46/180)、38.6%(187/485)。LDL-C达标组与不达标组二者风险曲线未见明显差异(P=0.545);non-HDL-C达标组的MACE累积发病率明显低于non-HDL-C不达标组(P=0.010);仅non-HDL-C达标组与仅LDL-C达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冠心病类型、共病情况等传统风险因子后发现,与LDL-C达标组相比,LDL-C不达标组的HR为1.16〔95%CI(0.83,1.61),P=0.386〕;与non-HDL-C达标组相比,non-HDL-C不达标组远期MACE发生风险较高,HR为 1.61〔95%CI(1.12,2.30),P=0.009〕。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与non-HDL-C达标与否有关,而与LDL-C治疗达标情况无关,因此,non-HDL-C可能是较LDL-C更适合的冠心病PCI术后血脂异常治疗监测靶点。  相似文献   
218.
目的 选取高脂饮食模型大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暴露下巨噬细胞模型,验证在血脂蓄积过程中Toll样受体4(TLR4)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具体干预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颈动脉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比,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LR4、PPARγ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以oxLDL(50 mg/L)刺激巨噬细胞制备模型,且应用siRNA-TLR4沉默巨噬细胞内的TLR4因子制备TLR4沉默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组(A组)、oxLDL组(B组)、oxLDL+siRNA组(C组)、oxLDL+siRNA-TLR4组(D组)、oxLDL+siRNA-TLR4+PPARγ激动剂组(E组)、oxLDL+siRNA-TLR4+PPARγ抑制剂组(F组)。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巨噬细胞内血脂蓄积情况,定量检测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 TLR4、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在动物模型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TLR4与PPARγ呈负相关性(r=-0.928 1,P<0.001)。在oxLDL暴露巨噬细胞实验中,与A组比较,B、C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光密度值及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多(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5),且B组TLR4与PPARγ呈负相关性(r=-0.986 7,P<0.001)。与B组相比,C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光密度值及TLR4、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B组相比,D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及光密度值及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D组相比,E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及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多(P<0.05),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D组相比,F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及光密度值明显增多(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5),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 结论 细胞内的血脂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之一,PPARγ可以抑制巨噬细胞血脂蓄积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调节,是巨噬细胞血脂蓄积过程的保护性因子。而TLR4作为PPARγ上游调控位点,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加重血脂蓄积的过程,进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19.
目的 观察Kv1.3钾通道在LOX-1摄取oxLDL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慢病毒载体shRNA-Kv1.3-LV3-pGLV-h1-GFP-puro和Kv1.3-LV5-EF1a-GFP-Puro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获得HUVECs细胞中下调和上调表达Kv1.3蛋白。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Kv1.3蛋白过表达和下调的HUVECs Kv1.3 I/V曲线。以oxLDL与HUVECs共孵育后,分别应用免疫比色法和Fluo-3/AM荧光标记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和钙离子相对含量。经Western blot法测定Kv1.3、LOX-1、p38、p38磷酸化水平。结果 shRNA950转染组HUVECs Kv1.3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过表达转染组Kv1.3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Kv1.3表达上调后, I/V曲线上移,该效应可被奎尼丁抑制;Kv1.3表达下调后,I/V曲线下移。Kv1.3过表达组胆固醇相对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hRNA950+oxLDL组胆固醇的相对含量低于oxLDL组(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Kv1.3过表达组的LOX-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Kv1.3敲低组的LOX-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减低(P<0.05);Kv1.3过表达组磷酸化p38与p38蛋白水平的比值高于对照组二者的比值(P<0.05),Kv1.3敲低组磷酸化p38与p38蛋白表达量的比值低于对照组两者的比值(P<0.05)。结论 Kv1.3钾通道经p38信号通路参与调节HUVECs LOX-1受体摄取oxLDL。该研究为阐明LOX-1结合oxLDL的电荷依赖性机制增添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45-50
目的 分析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2019年3月至大连解放军第967医院就诊的既往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并记录的方式收集、整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将入选患者分为极高危(n=242)、高危(n=207)、低中危(n=139)三组。将极高危患者LDL-C达标定义为坚持或间断服用他汀类药物且LDL-C<1.8 mmol/L,高危组及低中危组达标分别定义为LDL-C<2.6 mmol/L和<3.4 mmol/L,无论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他汀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变量,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影响他汀服药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①LDL-C达标率在极高危患者为42.1%,高危患者为59.4%,低中危患者为81.3%;不同危险分层患者LDL-C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极高危和高危患者LDL-C不达标原因包括联合使用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比例低(10.0%和2.4%)、使用低剂量他汀类药物(37.9%和31.0%)及不按医嘱服药(26.4%和56.0%);低中危患者LDL-C不达标原因主要为使用低剂量他汀类药物(23.1%)和不按医嘱服药(76.9%)。③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使用药物种类≤3种和对药物认知良好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增高(均P<0.05);独居状态、低收入及易被非医疗机构保健信息影响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偏低(均<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药物种类少、对药物认知程度良好可以增加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低收入、独居状态和非医疗机构保健信息影响可降低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结论 改善ASCVD危险患者LDL-C达标率需强化医生对降脂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