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地塞米松磷酸钠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比氢化可的松显著,而对水钠潴留和促进排钾作用较轻微。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采用进口原料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以20%丙二醇做稳定剂,以10%氢氧化钠调节pH值,整个配制过程在无氮情况下进行[1]。近年来,国内厂家开始生产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但由于国内产品的提炼、结晶工艺与国外有差异,采用国产原料制作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灭菌后会产生白点、白块,成品率几乎为零。因为质量问题,很多厂家只能采用价格较高的进口原料。笔者通过改进工艺,调整工艺参数,为国产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制剂…  相似文献   
152.
乙二醇、丙二醇对胎儿卵巢冻存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1.5mol/L的乙二醇和丙二醇两种低温保护剂对胎儿卵巢组织的保存效果。方法采用“一步降温法”对24~28周水囊引产的胎儿卵巢进行冻存,将解冻后的胎儿卵巢组织移植于去势裸鼠的双肾被膜下,分别于移植后2、4及8周取材,通过电镜观察及移植后的组织学、受体鼠血清雌激素水平测定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判断组织细胞活性。结果乙二醇对卵泡形态结构的保存优于丙二醇,后者在卵巢的部分区域可见不可逆性的冷冻损伤;乙二醇组动情周期恢复率为33.3%,移植后动情周期开始天数为(15.00±5.0)d,而丙二醇组动情周期恢复率为16.7%,移植后动情周期开始天数(23.50±6.26)d。移植2周后乙二醇组与丙二醇组的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3.3%、66.7%,两组受体鼠血清雌激素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种移植8周后两组移植物的存活率分别为58.3%、33.3%。结论以1.5mol/L的乙二醇作低温保护剂行快速冷冻效果优于1.5mol/L的丙二醇。  相似文献   
153.
3种溶剂对来氟米特离体皮肤渗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溶剂对来氟米特离体皮肤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渗透速率为指标,HPLC法测定来氟米特浓度,结果:乙醇对来氟米特皮肤渗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丙二醇和低浓度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对来氟米特的皮肤渗透影响不大,结论:3种溶剂都可用于来氟米特皮肤局部用制剂。  相似文献   
154.
目的调查哈尔滨市液体调味品中3-氯-1,2-丙二醇(3-MCPD)的污染状况,确定3-MCPD的暴露人群,为筛选生物标志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氘代同位素稀释法和七氟丁酰基咪唑衍生法并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 M),定量检测液体调味品中3-MCPD的含量。结果随机抽取的44份液体调味品,样品的3-MCPD检出率为65.9%;3-MCPD的含量范围为0.01-35.81 mg/kg。超过10 mg/kg高含量的样品占13.6%。结论哈尔滨市场的酱油等液体调味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3-MCPD污染,且部分酱油中含量较高,提示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3-MCPD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对风湿宁贴片中的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筛选研究。方法 :应用均匀设计法从氮酮、丙二醇、油酸中选择风湿宁贴片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及最佳配比。结果 :氮酮、丙二醇、油酸的含量配比为 6 %∶10 %∶0 %时 ,风湿宁贴片中的青藤碱有最大的透皮速率常数。结论 :氮酮—丙二醇 (6 %∶10 % )是风湿宁贴片较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相似文献   
156.
目的研究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尖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7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honanin(1)、牛蒡子苷元(2)、α-铁杉脂素(3)、罗汉松脂酚(4)、去甲络石苷元(5)、表去甲络石苷元(6)、(7′S)-羟罗汉脂素(7)、(7′R)-羟罗汉脂素(8)、(7′S)-hydroxyarctigenin(9)、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10)、4,4′-di-O-methylcephafortin A(11)、5-(3″,4″-二甲氧基苯基)-3-羟基-3-(4′-羟基-3′-甲氧基苄基)-4-羟甲基二氢呋喃-2-酮(12)、cephafortin B(13)、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14)、7R,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5)、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6)、threo-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17)。结论化合物3、6、10、17为首次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5、7~9、12、14为首次从三尖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7.
[目的]建立酱油中的氯丙醇的GC—MS法测定方法。[方法]采用3-氯-1,2-丙二醇(3-MCPD)的氘代同位素d5—3-氯-1,2-丙二醇(d5—3-MCPD)作内标,提取物经七氟丁酰基咪唑衍生后,用选择离子监测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顺谱联用法测定3-氯-1,2-丙二醇的含量。[结果]方法灵敏度高,干扰少;相对标准偏差为1.9%~4.9%;回收率为89.6%~95.8%。[结论]方法准确可靠、干扰少,适宜酱油中氯丙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8.
促渗剂对来氟米特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几种常用促渗剂对来氟米特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平扩散池,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用促渗剂预处理12h,以渗透速率为指标,用HPLC测定来氟米特的浓度。结果 用桂氟Zhuo酮(Azone)单独使用不能明显提高来氟米特的渗透速率(P>0.05),而丙二醇、油酸、Anone和丙二醇合用都能显著提高来氟米特的渗透速率(P<0.01)。结论 丙二醇、油酸、Azone和丙二醇的混合液(1:5)可作为促渗剂用于来氟米特经皮吸收制剂。  相似文献   
159.
薄荷醇及其二组分系统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以双氯芬酸钠作为模型药物,通过研究薄荷醇及其二组分系统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比较薄荷醇与其二组分系统对某些药物促进作用的强弱。方法:采用两室扩散池体外实验装置,以兔皮为屏障,使用薄荷醇及其二组分系统,作为促透剂,测定双氯芬酸的渗透系数。结果:单独使用丙二醇、薄荷醇和月桂氮 酮的药物渗透作用没有它们与薄荷醇联合使用时明显。结论:薄荷醇-月桂氮 酮、薄荷醇-丙二醇系统能增加药物的皮肤通透性。  相似文献   
160.
李师  刘东彦  石晓峰  雷艳萍 《中草药》2014,45(18):2602-2606
目的对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雪松松针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3-丙醇基)-2″-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1)、(7S,8R)-9,9′-二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4-O-β-D-葡糖苷(2)、(7R,8R)-3′,9,9′-三羟基-3-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4-O-α-L-鼠李糖苷(3)、(6R,9R)-6-羟基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4)、(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5)、莽草酸正丁酯(6)、奎宁酸正丁酯(7)、(6S,9R)-6-hydroxy-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8)、5-p-trans-coumaroylguinic acid(9)、(E)-1-O-对香豆酰基-α-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