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65篇 |
免费 | 783篇 |
国内免费 | 4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38篇 |
基础医学 | 1518篇 |
口腔科学 | 307篇 |
临床医学 | 649篇 |
内科学 | 1468篇 |
皮肤病学 | 81篇 |
神经病学 | 1423篇 |
特种医学 | 13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78篇 |
综合类 | 90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210篇 |
眼科学 | 85篇 |
药学 | 5050篇 |
中国医学 | 767篇 |
肿瘤学 | 14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251篇 |
2021年 | 380篇 |
2020年 | 284篇 |
2019年 | 321篇 |
2018年 | 330篇 |
2017年 | 310篇 |
2016年 | 355篇 |
2015年 | 346篇 |
2014年 | 607篇 |
2013年 | 1215篇 |
2012年 | 557篇 |
2011年 | 591篇 |
2010年 | 455篇 |
2009年 | 500篇 |
2008年 | 501篇 |
2007年 | 499篇 |
2006年 | 405篇 |
2005年 | 391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323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232篇 |
1997年 | 236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212篇 |
1994年 | 200篇 |
1993年 | 191篇 |
1992年 | 190篇 |
1991年 | 169篇 |
1990年 | 185篇 |
1989年 | 169篇 |
1988年 | 140篇 |
1987年 | 125篇 |
1986年 | 147篇 |
1985年 | 162篇 |
1984年 | 161篇 |
1983年 | 127篇 |
1982年 | 156篇 |
1981年 | 141篇 |
1980年 | 108篇 |
1979年 | 80篇 |
1978年 | 73篇 |
1977年 | 48篇 |
1976年 | 49篇 |
1975年 | 27篇 |
1974年 | 2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盐酸曲唑酮缓释剂作为一种多受体结合药物,不同剂量可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改善多种精神障碍。为进一步规范盐酸曲唑酮缓释剂的临床应用,本专家撰写组整合了国内外临床试验、临床实践指南、处方指南及临床用药经验,撰写了此临床应用专家建议。本文提到盐酸曲唑酮缓释剂在临床上适用于抑郁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还应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性功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物质依赖和戒断反应及强迫障碍,并说明了药物用法用量、相互作用,以及特殊人群使用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考察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体外释放度。方法 分别以HPMC,EudragitL-30D-55,EudragitL100/S100为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以冰片和人参总皂苷为检测指标。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进行释放度实验。结果 冰片和人参总皂苷释放度的f2值为79.6。结论 脂溶性成分冰片和水溶性成分人参冲刷 皂苷在缓释的同时基本上达到了同步释放。 相似文献
154.
155.
目的 :考察影响盐酸地尔硫 艹卓(DTZ)卡波普 (Carbepol)骨架片体外释放药物的因素。方法 :用Carbopol为骨架材料 ,采取粉末直接压片制备缓释制剂 ,并考察Carbopol规格、用量、不同溶出介质pH值对DTZ骨架片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 :DTZ骨架片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 ,Carbopol的规格、用量、溶出介质pH值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 ,释药速率随Carbopol用量增加、溶出介质pH升高而降低。结论 :Carbopol规格、用量及溶出介质pH值均显著影响骨架片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156.
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检测抗高亲和力IgE抗体及其受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结果 32例中,有15例(46.9%)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增高,提示FcεR1抗IgE自身抗体的存在。结论 部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IL 1)对大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胰岛细胞培养的方法 ,观察IL 1对胰岛素分泌和MTT还原的影响 ;通过分子杂交检测c fosmRNA并分析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 :IL 1作用后胰岛素分泌和MTT还原量明显减少 ,且有时间依赖性 ;IL 1诱导c fosmRNA ,从而使细胞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结论 :IL 1可能通过改变胰岛细胞内基因表达 ,抑制细胞代谢 ,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ICA)@明胶纳米粒(GNPs)-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ICA@GNPs-PLGA)缓释系统,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二步去溶剂法和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ICA@GNPs-PLGA缓释系统,检测投放的PLGA和纳米复合物的质量比和ICA的投入量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复合物和微球的表面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和纳米复合物均为白色粉末状;SEM下微球和纳米复合物表面光滑、圆整,粒径较为均一,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4~12 μm和150~200 nm。当GNPs投入量为6 mg,PLGA在二氯甲烷(DCM)中的临界浓度为0.5%~1.0%;当GNPs的质量上升至12 mg时,PLGA在DCM中的临界浓度升至1.0%~2.0%;当PLGA的浓度低于0.25%时,无完全包封的复合微球可以形成。在临界浓度内,ICA@GNPs-PLGA微球的EE高于(62.00±1.25)%,且EE和ICA的投入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24h时内微球累积释放率低于5.47%,40d时累积释放率为65.21%。结论: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率较高、低突释和长期释放的ICA@GNPs-PLGA微球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缓释片治疗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心内科门诊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每晚分别给予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治疗12周,最终有115例患者纳入统计.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监测24 h动态血压,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幅度与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胆固醇[(5.40±0.85)mmol/L vs(4.10±0.95)mmol/L]、LDL-C[(3.58±0.61)mmol/L vs(2.49±0.64)mmol/L]均下降,同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平均血压值、24 h平均脉压差[(104.96±10.98)mmHg vs(97.4±9.88)mmHg]、白昼收缩压变异性[(17.39±4.08)mmHg vs(14.31±5.09)mmHg)]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15.50±4.08)mmHg vs(12.89±8.09)mmHg)]、hs-CRP[(2.65±10.55)mg/L vs(4.45±8.61 mg/L)]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下降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与24 h平均血压变化值、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血压变异性均有关.结论 氟伐他汀缓释片降脂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同时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并参与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探讨结核γ干扰素释放试验酶联免疫试管法(QFT)和结核菌素皮试试验(TST)对结核高流行地区(海南地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结核〔包括隐性结核(LTBI)和结核病〕患者的诊断、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2015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时间>3个月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QFT和TST,评估其对MHD合并结核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QFT阳性和TST阳性的影响因素。观察患者3年的预后情况,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156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男109例、女47例,平均年龄(54.4±16.6)岁,平均透析龄(1.9±0.4)年。MHD患者QFT阳性率为34.6%(54/156),TST阳性率为67.9%(106/156),TST与QFT结果无一致性(Kappa值=0.053,P=0.4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性别〔OR=0.345,95%CI(0.144,0.828),P=0.017〕、有无卡介苗接种瘢痕〔OR=0.345,95%CI(0.144,0.828),P=0.017〕是QFT阳性的影响因素;性别〔OR=2.836,95%CI(1.120,7.177),P=0.028〕、淋巴细胞分数〔OR=3.573,95%CI(1.410,12.295),P=0.043〕是TST阳性的影响因素。37例LTBI患者中11例转为肺结核(29.7%)。本组患者3年结核患病率为42 948.7/10万。MHD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7.6%、69.9%,粗死亡率(CDR)为301.3/1 000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QFT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是生存的不利因素;抗结核治疗、前清蛋白升高是生存的有利因素(P<0.05)。结论 在海南地区,男性MHD患者QFT阳性率较高;TST与QFT对MHD合并结核的诊断无一致性。QFT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是生存的不利因素,抗结核治疗、前清蛋白升高是生存的有利因素。在结核高流行地区MHD患者合并LTBI、结核病的诊断依然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病史、结核易感因素、肺部影像学,排除其他感染,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需大力推进组织病理、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