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6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241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464篇
口腔科学   808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739篇
皮肤病学   55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1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71篇
综合类   773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508篇
眼科学   87篇
药学   563篇
中国医学   633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369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2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高强度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实验性骨折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治疗实验犬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骨形态计量学分析。方法:36条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于左胫骨粗隆下3cm处横行截断胫骨,分别行可吸收髓内针和金属髓内针固定。术后1、2、4、8、12周时分别采取骨痂标本,观察其组织学变化,计算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编织骨、矿化软骨等随固定术后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而板层骨含量逐渐增加,12周时达高值,组织学上表现为以排列规则的板层骨为主;骨小梁体密度和平均骨小梁宽度两组一致;类骨质体密度、平均类骨质宽度、平均骨壁厚度和成骨细胞指数等,两组的测量值均接近或达到骨计量学参数的正常值。结论:可吸收髓内针固定长管状骨骨折与金属内固定比较,其骨折愈合方式和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22.
复方山绿茶缓释袋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泽民 《中成药》1993,15(12):7-9
用网状多孔性纤维包念材料制备的复方山绿茶缓袋泡剂,具有速释和缓释作用,在1-8h内按埝级方式释药。T0.5为1.3h,Td为3.2h,1-8h的平均释药速率72.35mg/h。与传统的半生药型袋泡剂比较,具有栽药量高,使用方便,性质稳定,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23.
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及硅橡胶一环氧树脂扫描电镜复型技术观察银汞合金、EB复合树脂、玻璃离子粘固粉体外充填与釉质、牙骨/本质壁的边缘密合度。结果表明,与牙体组织呈化学性结合的玻璃离子粘固粉与釉质、牙骨/本质壁的密合度好,两壁之间无差别;EB复合树脂与釉质壁的边缘密合度与玻璃离子粘固粉相似,其缝隙明显小于牙骨/本质壁;银汞合金与釉质壁、牙骨/本质壁的边缘密合度差,且两壁之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4.
血中原卟啉一级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宜群  鲁雁飞 《卫生研究》1994,23(3):129-132
血中原卟啉(EP)是一项评价铅接触人群健康危险度的生物监测指标,也是筛查缺铁性贫血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为了保证EP测定的准确度,控制分析误差,在分析中应用血EP的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国家计量局颁布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EP冻干血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收集新鲜牛血,加入EP标准,混匀后分装,冷冻干燥,密封后辐射灭菌,低温避光保存。对样品的均匀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规定。并按照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要求,组织了9个实验室,使用灵敏、准确的方法进行定值,取得了准确的特性量值。该标准物质经过国内有关实验室试用,通过专家审查鉴定,已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样品编号为GBW09136、GBW09137。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选择奇异变形杆菌和绿肿杆菌等作为实验体系,从群体发生发展过程的宏观表现上探讨了生物控制的时空表达及非线性问题。结果表明,杆菌发生过程的时相周期性可以表现为空间的波形靶图样,并具有分形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菌群在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是富含生物信息的控制中介机制。我们认为,生物系统局部存在着准平衡和准封闭的微生态环境,生物液晶的存在和相变是细菌群体发生过程的重要协同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26.
人体下颌牙槽骨皮质骨是各向异性复合生物材料,组织结构上类似于胶原羟磷灰石纤维增强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文应用电测法测试了不同状态人体下颌牙槽骨皮质骨在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各向异性弹性常数。  相似文献   
27.
背景:陶瓷材料因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与口腔组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度美观性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良好的磨损性能对修复体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口腔修复陶瓷材料磨损性能机制及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选择适宜的陶瓷材料提供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在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涉及口腔修复陶瓷材料磨损性能的相关研究。英文检索词为“dental ceramic material,wear property”,最终共纳入3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全瓷材料自身耐磨性均高于树脂陶瓷复合材料,全瓷材料中氧化锆陶瓷磨损性能最佳,美学性能较弱。②玻璃陶瓷中氧化锆加强型硅酸锂玻璃陶瓷磨损性能较好,但应用时间较短,长期疗效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③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中树脂纳米陶瓷材料磨损性能优于聚合物渗透陶瓷。④在后牙区全冠修复可选择氧化锆陶瓷,前牙区全冠修复可以根据患者的美学需求选择高透性氧化锆陶瓷或玻璃陶瓷。⑤贴面、嵌体和高嵌体修复可选择长石瓷、玻璃陶瓷和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但树脂陶瓷复合材料耐磨性差,需避免用于高应力承载区。⑥对牙本质暴露、氟斑牙和牙齿酸蚀症患者可考虑树脂纳米陶瓷材料,但这类患者适宜的陶瓷材料相关研究较少。⑦表面粗糙度对陶瓷材料的磨损性能有显著影响,临床口腔修复应用中采用良好的抛光表面可提高陶瓷材料磨损性能,而且对修复体进行定期复查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8.
植入式药物缓释系统在治疗骨科感染、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进展,研制了不同的材料作为骨内植入式药物缓释系统的载体,拟对骨内植入式药物缓释系统载体材料研究现况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9.
Experimental and his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reaction of surrounding gingiva to permucosal implants of dense calcium hydroxyapatite were carried out in dogs. Epithelial attachment and connection of supra-alveolar collagen fibres to the implant surface seemed to form a biological seal around implants similar to that around natural teeth. However, excellent oral hygien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is biological seal.  相似文献   
30.
The effect of cooling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icrotubulesystem of the mouse oocyte has been investigated. Cooling to25, 18 or 4°C for varying periods of time resulted in aprogressive disassembly of the spindle and the dispersal ofthe chromosomes. The extent of the changes observed was greaterat lower temperatures and with longer periods of exposure. Transferof oocytes from either 37 or 4 to 24°C resulted in the rapidand transient appearance of polar asters and of multiple cytoplasmicas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pericentriolar material present atthe spindle poles and in the cytocortex of the oocyte. Thistransient aster formation appeared to be driven by the elevatedlevels of free tubulin released during spindle disassembly.An apparent reversal of many of the changes induced by low temperaturewas observed in many but not all oocytes on their restorationto 37°C for 1 h.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ourunderstanding of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in the oocyte, andfor the handling of oocytes during IVF and GIFT therapeuticprocedures and during the cryopreservation of oocy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