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990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256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72篇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5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月—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 OMSI)患者72例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无炎症的腮腺良性肿物患者77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浆DD、FIB、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分析DD、FIB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MSI患者血浆DD和FIB较非间隙感染患者显著增高(P<0.01);血浆DD和FIB升高与OMSI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延长(t=4.104,P=0.002;t=2.825,P=0.006)和术后需要ICU监护有显著相关性(t=2.305,P=0.024;t=5.67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升高均是导致OMSI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06,P=0.015)和ICU监护的危险因素(P=0.002,P=0.000);血浆DD和FIB可以联合CRP和WBC作为OMSI的诊断指标(DD:AUC=0.929;FIB:AUC=0.999)。结论:血浆DD和FIB可联合CRP和WBC高效准确地诊断OMSI,高水平DD和FIB是OMS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术后需要ICU监护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热灌注化疗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NO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汉堡大学休伯特斯·沃尔德癌症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化疗组(30例)与常规化疗组(30例),常规化疗组患者给予单纯静脉化疗,热化疗组患者在静脉化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O及T淋巴细胞数量、生存质量以及毒副反应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热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治疗后,热化疗组患者NO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热化疗组患者体力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功能性指标及综合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疲劳、疼痛、便秘等症状性指标显著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化疗可显著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NO含量,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对口腔颌面外科的诊疗和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的疫情蔓延,最大限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医疗机构内传播的风险,本文结合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总体要求和颌面外科专业特点,制定口腔颌面外科护理管理相关防控措施,内容涉及预检分诊、分级防护、健康教育、相关科室防控关键点以及护理操作中的防控策略等,以保证颌面外科护理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防控期间的口腔颌面外科护理管理建议,期望对疫情期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管理及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口腔颌面部的临床症状,探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检测的有效方法,以早期诊断 HIV 感染和 AIDS,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感染性疾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6例疑诊 HIV 感染者或 AIDS 初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口腔颌面部的临床表现及 HIV 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结果。结果HIV 感染和 AIDS 患者口腔颌面部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白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牙周疾病、溃疡性疾病及其他异常表征。216份标本初筛均为阳性,免疫印迹(WB)确诊214例,灵敏度99.07%,特异度100.00%,假阳性率为0.926%。结论重点关注 HIV 感染者及 AIDS 患者口腔颌面部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 WB 即可确诊,进而有利于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达到控制感染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超声热化疗在口腔颌面部晚期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围术期护理。方法 以我院就诊的36例口腔颌面部晚期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人。对照组只进行化疗,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上海熙洛有限公司生产的YUT-1超声肿瘤热疗仪热疗加化疗后实施手术方案。结果 术后一年比较治疗效果。热化疗组和化疗组的RR分别为77.8%和38.9%,热化疗组的RR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 超声热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共同治疗口腔颌面部的晚期鳞癌,有明显的加强和增敏效果,治疗的同时会使患者大量出汗,疲劳,甚至灼伤热疗区域的皮肤。对此,我们要加强热化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工作,提高疗效,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9.
60.
Objective: Virtual wax‐up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3D) surface models can be matched (i.e. registered) to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data of the same patient for dental implant planning. Thereby, implant planning software can visualize anatomical and prosthetic in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a newly developed registration process. Material and methods: Data pairs of CBCT and 3D surface data of 16 patients for dental implant planning were registered a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visualized 3D surface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CBCT data were measured on 64 teeth at seven points by two investigators in two iterations with a total of 1792 measurements. Results: All data pairs were matched successfully and mean distances between CBCT and 3D surface data were between 0.03(±0.33) and 0.14(±0.18) mm. At two of seven measuring poin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he measured error and the presence and type of restorations. Registration errors in maxilla and mandible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gistration of 3D surface data and CBCT data works reliably and is sufficiently accurate for dental implant planning. Thereby, barium‐sulfate scanning templates can be avoided and dental implant planning can be accomplished fully virtual. To cite this article:
Ritter L, Reiz SD, Rothamel D, Dreiseidler T, Karapetian V, Scheer M, Zöller JE. Registration accuracy of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an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data for virtual implant planning.
Clin. Oral Impl. Res. 23 , 2012 447–452.
doi: 10.1111/j.1600‐0501.2011.02159.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