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15篇 |
免费 | 693篇 |
国内免费 | 2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9篇 |
儿科学 | 339篇 |
妇产科学 | 299篇 |
基础医学 | 1260篇 |
口腔科学 | 668篇 |
临床医学 | 1111篇 |
内科学 | 961篇 |
皮肤病学 | 260篇 |
神经病学 | 249篇 |
特种医学 | 528篇 |
外科学 | 3508篇 |
综合类 | 2070篇 |
预防医学 | 370篇 |
眼科学 | 71篇 |
药学 | 868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507篇 |
肿瘤学 | 4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45篇 |
2022年 | 261篇 |
2021年 | 387篇 |
2020年 | 358篇 |
2019年 | 290篇 |
2018年 | 327篇 |
2017年 | 346篇 |
2016年 | 401篇 |
2015年 | 386篇 |
2014年 | 843篇 |
2013年 | 777篇 |
2012年 | 733篇 |
2011年 | 899篇 |
2010年 | 770篇 |
2009年 | 647篇 |
2008年 | 655篇 |
2007年 | 721篇 |
2006年 | 656篇 |
2005年 | 611篇 |
2004年 | 503篇 |
2003年 | 415篇 |
2002年 | 326篇 |
2001年 | 296篇 |
2000年 | 239篇 |
1999年 | 216篇 |
1998年 | 196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101篇 |
1993年 | 94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8篇 |
1976年 | 14篇 |
197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TPKR)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患者95例,并随机分为TPKR组和TURP组,TURP组46例接受TURP治疗,TPKR组49例接受TPK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PKR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留置导管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TU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RP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2%,TPKR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KR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是临床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 探讨α辅肌动蛋白-1 (α-actinin-1, ACTN1) 在前列腺癌 (PCa) 和前列腺增生 (BPH)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2007 年 1 月—2014 年 10 月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 PCa 和 BPH 患者资料, 按一定的入组标准筛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30 例 PCa 组织和 30 例 BPH 组织中 ACTN1 的表达情况,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的 18 例 PCa 组织和 20 例 BPH 组织中 ACTN1 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ACTN1 在 PCa 和 BPH 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6.7%和 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ACTN1 在 PCa 组中的相对表达量(0.591±0.182)明显高于 BPH 组(0.037±0.0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 ACTN1 在 PCa 中的表达在不同年龄、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水平、 是否有骨转移、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在不同 Gleason 分级、 T 分期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CTN1 在 PCa 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 BPH 组织, 且在 PCa 组织中的表达与 Gleason 分级、 T 分期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3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连续口服米非司酮(剂量10 mg/d)治疗3个月,刮取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组织,进行自身对比;另取10名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并测量MVD.结果 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腺上皮VEGF表达(129.6±60.0)略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88.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61.7±21.8)与治疗前相比,子宫内膜VEGF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增生症MVD( 16.3±1.9)略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10.5±2.1)与治疗前相比,MV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使子宫内膜VEGF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形成,可能是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活动过度症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患者85例,随机分成单药组和联合组,单药组45例,单用坦索罗辛(0.2 mg,口服,1次/晚);联合组40例,服用坦索罗辛(0.2 mg,口服,1次/晚)和索利那新(5 mg,1次/d)。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测定,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后,单药组IPSS、QOL评分及Qmax均有改善(P<0.05),OABSS无明显改善;联合组IPSS、QOL评分、Qmax及OABSS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IPSS、QOL评分、OABSS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药组。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不仅可以改善BPH所导致的梗阻症状,还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5.
疏乳消块丸对大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乳消块丸对大鼠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肌内注射雌-孕激素联合诱导制备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灌胃给予疏乳消块丸30 d后,观察各组药物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及各组大鼠乳头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E2)、黄体酮(P)的含量,并计算脏器指数。结果:疏乳消块丸能明显减小乳腺增生大鼠乳头高度及乳房直径,抑制大鼠乳腺增生程度,还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增加孕酮水平。结论:疏乳消块丸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调节乳腺增生大鼠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距离(intravesical prostatic protrusion,IPP)及逼尿肌厚度(de-strusor wall thickness,DWT)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关系,旨在寻找一种简单、非侵入性诊断的方法。方法选择前列腺增生有下尿路症状患者200例,予经腹超声检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测量参数包括:IPP、DWT、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urine,PVR)、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尿流动力学Schaefer分级;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应ROC曲线。结果 IPP、DWT、PV与Schaefer分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0.56、0.23,P值均<0.01];PVR与Schaefer分级无关;IPP、DWT、P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84、0.60。结论经腹超声测量DWT、IPP可以预测前列腺增生患者BOO程度,是一种简单、无创、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97.
998.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Ⅳ度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前列腺电切术(PKVP)治疗Ⅳ度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PKVP治疗Ⅳ度高危BPH患者50例。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出血少,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和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术后随访1~6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的(6.5±4.2)mL/s升高至术后的(27.5±4.1)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6.8±3.5)分降低至(6.8±2.1)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由(5.0±0.5)分降低至(2.0±0.5)分;残余尿量由(186±30)mL减少至(25±10)mL。结论 PKVP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9.
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与防治(附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各种常见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6例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梗阻患者的资料。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22例,TURP术后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线变细,12例呈滴沥状排尿,5例发生急性尿潴留。结果 膀胱颈挛缩6例(23%).后尿道狭窄6例(23%),腺体残留或复发4例(15.4%),膀胱颈水肿3例(11.6%),血块或脱落组织堵塞2例(7.7%).逼尿肌无力2例(7.7%),输尿管间嵴肥厚2例(7.7%),前尿道狭窄1例(3.9%)。除2例逼尿肌无力者分别行自家清洁导尿和永久性膀胱造瘘外,余经处理均愈。结论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手术操作及术前、术后处理不当所致。一旦发生,则可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00.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结合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56例。结果 手术时间45~90分钟,平均60分钟;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为15~80g,平均30g;术中输血5例。无发生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2~4天拔除尿管,均能自行排尿。随访2~22个月,IPSS评分由术前29.6分降至9.5分;QOL评分由术前4.7分降至2.05分;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7.3ml/s增加至18.5ml/s;短暂性尿失禁3例;尿道狭窄2例。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具有微创伤、安全有效、适应证相对较宽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