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0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1201篇
临床医学   233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984篇
预防医学   14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93篇
中国医学   17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背景 糖尿病患者是卒中高危人群,是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人群。既往研究提示卒中防治知识的正确认知可明显减少卒中就诊延误、提高卒中救治效率。目前有关糖尿病患者卒中防治知识认知特点的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卒中防治相关知识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12月-2017年9月,选择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卒中防治相关知识(如卒中的发生部位、常见危险因素、常见警示症状、急救处理、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及可预防性等),以及期望的卒中相关知识获取途径。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卒中相关知识得分的可能因素。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5份,有效应答率87.0%。结果 调查对象对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5.3%~80.7%。在可干预卒中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知晓率最高〔80.7%(351/43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知晓率最低〔10.3%(45/435)〕;在不可干预因素中以年龄知晓率最高〔65.8%(286/435)〕,种族知晓率最低〔5.3%(23/435)〕。对常见卒中警示症状的知晓率为13.1%~76.8%,以对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的知晓率最高〔76.8%(334/435)〕,对抽搐的知晓率最低〔13.1%(57/435)〕。76.6%(333/435)的调查对象在面临突发卒中症状时选择“拨打120,呼叫救护车”。15.4%(67/435)调查对象知晓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但其中仅43.3%(29/67)能正确回答溶栓时间窗(<4.5 h);57.7%(251/435)的调查对象可正确识别卒中受累部位为脑;64.4%(280/435)调查对象认为卒中可以预防。卒中相关知识期望获取途径的前3位分别为社区医师指导〔74.0%(322/435)〕、专家讲座〔53.8%(234/435)〕和电视〔38.6%(168/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有卒中病史或卒中家族史患者对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脑血管病史或卒中家族史及糖尿病病程是调查人群卒中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人群的卒中防治知识水平不足,尤其是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无脑血管病史、新发糖尿病人群更为明显。社区医师指导的卒中健康教育活动可能是改善糖尿病人群卒中防治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2.
背景 全科医师是初级医疗保健体系和分级诊疗的重要支点,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全科住培)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最重要的渠道,但目前我国的执业现状使学员易产生职业倦怠,分析其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可为完善全科住培管理和壮大全科医师队伍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全科住培学员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3-4月,从江苏省13个市各抽取1家国家级全科住培基地,基地内全科学员全样本调查,共抽取682名学员。采用自制社会人口学调查表、职业倦怠普适量表调查学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全科住培学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82份,回收有效问卷6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绪耗竭维度得分为(15.34±7.02)分、去个性化维度得分为(9.17±6.36)分、个人成就感低落维度得分为(13.61±8.12)分。零倦怠检出率为43.7%(264/604),轻度职业倦怠检出率为27.3%(165/604),中度职业倦怠检出率为21.5%(130/604),重度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5%(45/604)。体育锻炼次数、睡眠时长是全科住培学员情绪耗竭的影响因素(P<0.05);学历、体育锻炼次数、睡眠时长、参加住培年度、收入水平是全科住培学员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身份归属和体育锻炼次数是全科住培学员个人成就感低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全科住培学员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体育锻炼次数、睡眠时长、参加住培年度、收入水平、学历、性别、身份归属是全科住培学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全科住培学员体育锻炼和心理建设、探索构建“行业社会人”的培养模式、夯实基层基地的建设、提高全科住培学员薪资待遇等,来缓解或降低其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83.
杜飞  张李  龚玲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29-3033
背景 全身性炎症是冠状动脉疾病(CAD)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然而,亚临床慢阻肺对疑似或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慢阻肺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和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CAD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进行确诊。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慢阻肺组和无慢阻肺组。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部位和范围,以及与慢阻肺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210例患者中138例(65.7%)确诊为CAD;101例(48.1%)确诊为慢阻肺。慢阻肺组CAD、狭窄程度≥50%、累及三支血管、累及多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及重度CAD发生率均高于无慢阻肺组(P<0.05)。重度慢阻肺患者的CAD及狭窄程度≥50%发生率均高于轻度、中度慢阻肺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阻肺〔OR=11.42,95%CI(5.34,24.59),P<0.001)〕是CAD的影响因素;慢阻肺是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OR=4.78,95%CI(2.21,10.34),P<0.001〕。结论 在CAD患者中,慢阻肺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慢阻肺是CAD和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4.
背景 肌少症与增龄相关,表现为进行性的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不仅会引起疾病,还会导致高额的社会医疗支出。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探究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以利于肌少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 入选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慢性病患者(≥60岁)共23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慢性病、过去3个月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量表)评估患者抑郁、营养状况。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63例和非肌少症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营养不良及风险、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步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2,95%CI(1.007,1.099)〕、BMI〔OR=0.885,95%CI(0.793,0.988)〕、骨质疏松症〔OR=2.217,95%CI(1.100,4.467)〕、Hb〔OR=0.936,95%CI(0.909,0.964)〕、TG/HDL-C比值〔OR=1.501,95%CI(1.074,2.099)〕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肌少症有回归关系(P<0.05)。根据BMI四分位数分组,不同BMI分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MI 24.7~27.0 kg/㎡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低于BMI≤22.4 kg/㎡组(χ2=12.844,P<0.001)。根据TG/HDL-C比值四分位数分组,不同TG/HDL-C比值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骨质疏松症、Hb水平降低、TG/HDL-C比值升高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相关;BMI与肌少症的发生呈U型相关。  相似文献   
85.
马倩雯  赵静波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8):3590-3594
背景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患者的疾病感知极大影响着其治疗及预后效果。因此,探讨我国普通患者的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十分重要,可以为改善我国患者负性疾病感知和提升患者健康提供依据。目的 探讨普通患者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3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广东省8家医院的500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工具选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WFPTS)、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PHQ-2),最终获得有效数据384例(76.8%)。结果 普通患者的BIPQ总得分为(38.6±9.1)分,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理解能力维度得分分别为(22.1±7.0)、(13.3±4.0)、(3.2±2.2)分。不同职业、医疗费用对家庭经济影响程度患者的BIPQ总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IPQ总得分与WFPTS总得分及仁爱、技术能力维度得分,以及TIPI-C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呈线性负相关(r值为-0.39~-0.14,P<0.05);患者BIPQ总得分与PHQ-2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41,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FPTS仁爱维度得分、TIPI-C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PHQ-2得分是患者BIPQ总得分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337、-0.781、2.308,P<0.05)。结论 我国普通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认识不足,表现出较多消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医疗费用造成的经济压力是疾病感知的危险因素,情绪稳定性和医生的人文关怀是疾病感知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6.
背景 运动耐力水平低下与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风险相关,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而言运动耐力可能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即使成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运动耐力水平依然不容乐观,且针对其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89例完成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运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运动耐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最大摄氧量(VO2max)平均为(19.7±6.1)ml?kg-1?min-1。Weber心功能分级A级85例(45.0%)、B级45例(23.8%)、C级52例(27.5%)、D级7例(3.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运动习惯、术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心房颤动症状(EHRA)分级、体质指数(BMI)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VO2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习惯〔β=3.956,95%CI(2.746,5.269)〕、术前EHRA分级〔β=-4.651,95%CI(-5.318,-3.983)〕、BMI〔β=-0.224,95%CI(-0.383,-0.066)〕是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即使射频消融术成功,短期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耐力下降,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运动习惯、术前EHRA分级及BMI等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促进其运动耐力提升,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7.
背景 血清前白蛋白是营养和炎性状态的标志物,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低与冠心病预后不良有关。然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预后价值尚未确定。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内AHF患者长期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的AHF患者186例,入院后24 h内检测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再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2月。根据血清前白蛋白参考值,将患者分为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119例)和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全因死亡、复合终点(由AHF发作引起的全因死亡或再入院)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生存曲线,分析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患者全因死亡、复合终点发生率高于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与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有关(P=0.002、<0.001)。结论 检测入院时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护环境下AHF患者的风险分层,且较低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与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AHF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8.
背景 基层卫生改革创新性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影响是政策制定、执行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3年来开展的基层信息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手段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对糖尿病管理效果的影响,为改善基层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按照立意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年8-10月在我国东中西部3个省4个地市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在管糖尿病患者658例。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健康行为及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接受情况,其中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指标包括:是否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系统、是否签约家庭医生,以及分时段预约就诊、“互联网+”随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远程医疗、电子药盒提醒服务接受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43.9%(289/65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地市、服药依从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能否得到控制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上过学患者的2.531倍〔95%CI(1.147,5.582)〕,昆山市患者血糖控制率是常州市患者的1.822倍〔95%CI(1.049,3.167)〕,按说明服药偶尔漏服、严格按医嘱服药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是从不服药患者的3.363倍〔95%CI(1.314,8.610)〕和3.876倍〔95%CI(1.629,9.220)〕,签约家庭医生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签约患者的2.466倍〔95%CI(1.523,3.991)〕,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接受过患者的2.334倍〔95%CI(1.363,3.999)〕。签约家庭医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于未签约患者,接受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价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患者(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互联网+”创新性技术应用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已经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初显效果,且二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基层医务人员主导的信息化手段更易发挥作用,建议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89.
刘秀  张爱军  科宇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781-3784
背景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相关研究发现高体质量人群常存在空腹血糖升高,但高体质量是否与高糖血症存在关系鲜有研究。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体质指数(BMI)变化与高糖血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于武汉市武昌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5~76岁绝经女性300例。依据入组时空腹血糖将受试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5.0 mmol/L,n=200)和预期血糖增高组(空腹血糖>5.0~<5.6 mmol/L,n=100),随访5年(截至2018年1月)。随访终点事件为高糖血症。本研究高糖血症定义为空腹血糖≥5.6 mmol/L(≥100 mg/L)或前驱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6.0%。比较两组基线和随访截止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探究老年女性发生高糖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基线吸烟率、基线饮酒率、基线舒张压、基线低密度脂蛋白、基线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期血糖增高组基线BMI、基线收缩压、基线空腹血糖、基线三酰甘油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两组随访截止时吸烟率、饮酒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期血糖增高组随访截止时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随访截止时,共32例受试者发生高糖血症。最大似然估计结果显示,BMI变化、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是老年女性发生高糖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女性BMI变化是其发生高糖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超重和肥胖的老年女性降低体质量能有效降低其高糖血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0.
王沛  刘军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54-3159
背景 近年来,多重慢病现象严重。探究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多重慢病患者有序就医,进而推动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目的 了解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8-11月,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成人样本(n=666),通过前倾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使能因素(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照护人员、看病点满意度、看病点水平),需求因素(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情况、因病住院、两周不适)建立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被调查的666例多重慢病患者中,83例(12.5%)以诊所为一般就医机构,71例(10.7%)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为一般就医机构,104例(15.6%)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一般就医机构,58例(8.7%)以专科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350例(52.6%)以综合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不同年龄、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看病点水平、因病住院情况的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倾因素中的年龄变量,使能因素中的户口性质变量、家庭成员数变量、年收入变量、医疗保险变量、看病点水平变量,需求因素中的因病住院变量是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因素(P<0.05)。结论 应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通过网格化划分服务范围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满足多重慢病患者就诊需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转变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为多重慢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吸引多重慢病患者基层首诊;提高多重慢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力度,为低收入患者和重点人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加大宣传教育,使多重慢病患者树立科学就医观念以改变传统就医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