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9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296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364篇
预防医学   93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38篇
  22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当下整形外科的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难理解”等客观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质量整形医师的培养,是整形外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各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逐步实施,这有助于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学习对象的理解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目前整形外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挑战,应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更有利于整形外科领域更多高质量医生的培养。文章将对虚拟现实技术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未来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展望与总结。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可视化教学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2017级和2018级嘉兴学院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实习生8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基于二维影像图片或解剖图谱的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试验组实习生采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可视化临床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满意度的自我评价。结果 试验组实习生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实习生的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可视化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生动化实施教学创新,可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教学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实习教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摘要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应用于言语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制定,组成康复医学、神经科学、中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团队。经多轮会议讨论,结合项目研发经验和循证医学方法学,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并评价证据质量,制订共识内容。 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言语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言语康复的应用对象范围、基于VR技术的言语康复内容要求、不良反应、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 结论:本共识为VR技术在言语功能康复领域提供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指导,促进技术应用和临床实践的推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为培养医学创新人才,优化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融合实验。利于实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结合本校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设想从便于医学实验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方法 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依托各教学平台开展,但基础实验项目仅局限于某一学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多学科+多平台融汇案例情景”的实验便于融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助于突破学科限制和时空限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情景案例式教学可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结果 本文将综述建立基础医学融合实验平台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改革优化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融合实验。结论 本研究为建立基础医学融合实验平台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5.
王唯嘉  曾德兰  覃文婷 《循证护理》2023,(21):3889-3891
从训练方法、应用方式、应用效果、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综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
王莉  周宁宁   《护理与康复》2021,20(2):10-14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术后患者疼痛控制中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患者按患者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51例及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疼痛控制管理,观察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疼痛控制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拆线及拔管过程的关注度评分,操作前后疼痛评分,操作前及操作中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以及术后恢复一般指...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发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放疗CT模拟定位的远程培训系统,探索一种医学培训的新方法。方法 使用3DMax与Maya进行3D建模,Unity3D引擎开发3D虚拟操作及交互系统;Java的SpringMvc架构作为系统后台服务,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并将用户分为教师和学员两种角色,模式分为教学与考核模式。结果 系统功能涵盖CT模拟定位全过程,主要包括患者信息管理、CT模拟定位机认知、体位固定技术、CT定位扫描、处理突发事件等模块。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系统浏览量达14 920人次,培训通过率为86.66%。与传统培训相比,培训效率明显提升,并获得一致好评。结论 远程培训系统能有效提升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共享性、创新性。目前系统已上线且推广性较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9.
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经损伤的瘫痪病人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时应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开发了一套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平台。该平台采用患者在想象运动时的脑电信号作为虚拟人运动的控制信号,从而把想象运动与运动功能恢复训练结合在一起。由于虚拟现实系统的实时性与沉浸感能给受试者提供较好的训练反馈信息,因此,使用本平台有望改善患者的训练效果。详细介绍了快速在线脑-机接口算法以及虚拟现实的实时交互技术,并提供了三名受试者的实测结果。初步实验证明了该平台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心理旋转系统在临床康复中的可用性和特征参数。方法:招募15例健康受试者、10例脑损伤患者和4名治疗师进行VR心理旋转系统的可用性测试,健康受试者另外接受传统E-prime心理旋转测试。分别采用系统可用性量表(SUS)、模拟器不适感量表(SSQ)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系统的可用性得分、晕动症程度和主观反馈。结果:VR心理旋转与传统E-prime心理旋转相比,平均反应时(t=0.424,P=0.680)与正确率(t=1.865,P=0.6)无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相似的反应时-旋转角度变化趋势。健康组SUS为(77.0±11.4)分,患者组SUS为(60.0±12.3)分,可用性处于“Good”水平。健康组与患者组SSQ平均得分为10.22分和6.73分,VR晕动症不明显。半结构式访谈表明系统整体可用性较好,但硬件、反馈、训练等模块需继续完善。结论:基于VR的心理旋转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用性,有潜力给临床康复带来全新的运动想象评估与训练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