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312篇 |
免费 | 1834篇 |
国内免费 | 16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7篇 |
儿科学 | 504篇 |
妇产科学 | 540篇 |
基础医学 | 2378篇 |
口腔科学 | 1018篇 |
临床医学 | 6789篇 |
内科学 | 3128篇 |
皮肤病学 | 456篇 |
神经病学 | 998篇 |
特种医学 | 167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5篇 |
外科学 | 3941篇 |
综合类 | 13889篇 |
预防医学 | 3610篇 |
眼科学 | 444篇 |
药学 | 4882篇 |
102篇 | |
中国医学 | 3674篇 |
肿瘤学 | 1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31篇 |
2023年 | 870篇 |
2022年 | 1048篇 |
2021年 | 1417篇 |
2020年 | 1235篇 |
2019年 | 972篇 |
2018年 | 511篇 |
2017年 | 845篇 |
2016年 | 986篇 |
2015年 | 1264篇 |
2014年 | 2173篇 |
2013年 | 2269篇 |
2012年 | 2860篇 |
2011年 | 3254篇 |
2010年 | 2826篇 |
2009年 | 2734篇 |
2008年 | 3031篇 |
2007年 | 2634篇 |
2006年 | 2494篇 |
2005年 | 2486篇 |
2004年 | 1943篇 |
2003年 | 1828篇 |
2002年 | 1402篇 |
2001年 | 1244篇 |
2000年 | 925篇 |
1999年 | 889篇 |
1998年 | 805篇 |
1997年 | 709篇 |
1996年 | 684篇 |
1995年 | 678篇 |
1994年 | 508篇 |
1993年 | 346篇 |
1992年 | 313篇 |
1991年 | 311篇 |
1990年 | 253篇 |
1989年 | 300篇 |
1988年 | 104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67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颌面部异位甲状腺癌临床罕见,有关报道颌面部异位甲状腺出现癌变常见的部位为下颌下、颏下及舌骨上下,但未见下颌支异位甲状腺癌的报道,作者报告1例右下颌支异位甲状腺癌病例,并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口腔粘膜丐纤维性变患者血清和唾液某些微量元素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微量元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简称OSF)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OSF病人与政治空的血清锌、铜、铁、硒、锰及唾液锌、铜、镁、铅、铁进行了对比性定量测定分析,认为高血锌,铅与低铁、硒也许是OSF易感性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电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COPD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氧疗、抗感染、解痉、对症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治疗4 d后,对比两组患者胸片变化和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改善情况等指标变化。结果综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患者肺炎吸收时间明显缩短,患者血氧饱和度水平回升明显,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纠正时间明显缩短。综合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结论电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COPD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使患者肺功能改善明显,肺炎吸收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医疗总费用,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时间,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运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C反应蛋白(CRP)及动脉血气分析各指标水平和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的CRP、SaO_2、Pa CO_2及Pa O_2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啰音消失、体温降至37.5°C以下、痰菌培养转阴及痰液减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急危重症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汤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和头晕目眩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FAP、Ang-Ⅱ、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GFAP、Ang-Ⅱ和VEGF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纤维桩和黏结剂的弹性模量对纤维桩修复应力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选择纤维桩和黏结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下颌第二前磨牙纤维桩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纤维桩弹性模量(Ep)在15~50 GPa之间、黏结剂弹性模量(Ea)在2~20 GPa之间变化,以牙体组织和黏结剂层的Von Mises应力峰值为观察指标,应用Ansys Workbench DesignXplorer分析软件,研究纤维桩和黏结剂的弹性模量对纤维桩修复应力的影响.结果:一定载荷下,牙体组织的Von Mises应力峰值随着Ep和Ea增大而减小,减小幅度为4.45%;黏结剂层的Von Mises应力峰值随着Ep和Ea增大而增大,增大幅度为158.68%;与Ep相比,黏结剂层Von Mises应力峰值改变对变量Ea的敏感度更高.结论:当纤维桩弹性模量在15~50 GPa之间、黏结剂弹性模量在2~20 GPa之间变化时,纤维桩和黏结剂的弹性模量改变对牙体组织应力无明显影响;黏结剂层应力随着纤维桩和黏结剂的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黏结剂的弹性模量改变对于黏结剂层应力的影响更大;选择低弹性模量的纤维桩和黏结剂对保护纤维桩黏结界面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7.
纤维肌痛发病率仅次于腰痛和骨关节炎,是第三常见的肌肉骨骼相关疾患.运动干预是纤维肌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患者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运动是提高纤维肌痛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成立多学科专家和患者共同参与的纤维肌痛运动干预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原则和程序,筛选纤维肌痛患者关注的运动干预相关问题,提出纤维肌痛运动干预患者实践11条意见. 相似文献
28.
背景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具有疲乏、睡眠障碍和功能性症状的多症状学表现,国内医师缺乏对该病的认识.目的 分析FM误诊情况及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 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确诊为FM,并有既往其他医院就诊记录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表现及既往诊断资料,比较正确诊断组与误诊组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70例FM患者,平均年龄38岁,女性占88.6%,共计在二、三级医院诊治110次.正确诊断为FM有9次(8.2%);误诊为脊柱关节炎27次(24.5%),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6次(5.5%),诊断为"痹症"11次(10.0%),诊断为焦虑和(或)抑郁7次(6.4%),误诊为其他疾病24次(21.8%),未明确诊断26次(23.6%).三甲医院诊断正确率为9.3%(9/97),其中风湿科正确诊断为FM仅占11.8%(6/51),三乙及二级医院正确诊断率为零.被误诊患者与正确诊断患者相比,体格检查出现的压痛点数量明显偏少(8.0 vs 14.5,P=0.039),其他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红细胞沉降率、HLA-B27、弥漫性疼痛指数、症状严重程度积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国内各级医院中包括风湿科在内的各科医生对FM的认识严重不足,正确诊断率较低,误诊和漏诊现象严重.过度依赖体检中的压痛点数量和忽视其他临床表现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30.
Juiien Sigala ;Fanny Jumeau ;Marie-raure Caillet-Boudin ;Nicolas Sergeant ;Caroline Ballot ;jean-Marc Rigot ;Franqois Marcelli ;Meryem Tardivel ;Luc Buee ;Valerie Mitchell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2014,16(6):927-928
Dear Editor,
The cytosolic protein Tau is naturally present in human neurons, where it has a pivotal role in controlling microtubule stability. Hyperphosphorylation of Tau (observed dur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impairs the protein's ability to bind microtubules. This results in microtubule disassembly and the formation of Tau aggregates, Tau protein is also widely expressed in peripheral tissues. In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screening for Tau has focused solely on the rodent and bovine testi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with a Tau-specific antibody)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Tau protein in human ejaculated sperm and testicular tissue. 相似文献
The cytosolic protein Tau is naturally present in human neurons, where it has a pivotal role in controlling microtubule stability. Hyperphosphorylation of Tau (observed dur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impairs the protein's ability to bind microtubules. This results in microtubule disassembly and the formation of Tau aggregates, Tau protein is also widely expressed in peripheral tissues. In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screening for Tau has focused solely on the rodent and bovine testi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with a Tau-specific antibody)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Tau protein in human ejaculated sperm and testicular tissu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