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4篇 |
免费 | 145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46篇 |
口腔科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115篇 |
内科学 | 132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59篇 |
特种医学 | 5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9篇 |
综合类 | 530篇 |
预防医学 | 121篇 |
眼科学 | 44篇 |
药学 | 132篇 |
中国医学 | 89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义乌市中心医院2023年7月确诊的4例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液及生化分析, 并取疱疹液及病变皮肤组织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全基因测序鉴定。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4~35岁, 发病前21 d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其中, 1例患者患有艾滋病, 1例患者患有梅毒。4例患者均出现会阴部皮损伴瘙痒, 3例入院时查体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中, 病例4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异常, 为4.57×109/L, 病例1降钙素原升高, 为0.25 ng/mL。3例患者细胞因子异常, 其中病例2和3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 分别为7.11和9.42 ng/L, 病例3 IL-6为66 ng/L, 病例2 IL-4为3.24 ng/L。病例2心肌酶谱异常, 乳酸脱氢酶为313 U/L, 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病变皮损组织及疱疹液中成功分离到猴痘病毒, 全基因测序鉴定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亚型, 对Vero细胞具有典型的病变效应。结论 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 男男性行为中密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猴痘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检测及诊断方法,为猴痘的防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23年6-7月收治的4例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报道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结果 4例病例均为男男性接触人群(MSM),近21d密切接触人员中无猴痘发病人员。发病后主要症状为生殖器、肛周、面部及躯干部的皮疹,早期为斑丘疹,逐渐演变为水疱疹、脓疱疹,直至结痂。4例病例皮损部位、血液、咽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1经基因测序结果为ⅡbB.1.3(西非进化支)。4例病例经治疗后均达到出院标准后出院。结论 猴痘在我国目前仍属于新发传染病,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及核酸检测结果可作出诊断。应提高临床医生对猴痘患者的皮疹识别,尤其在MSM人群中对皮疹患者开展猴痘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猴病毒40(SV40)可以引发某些癌症。但据Nature杂志报道,由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病理医生Ladanyi等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SV40引起癌症可能是实验室污染的结果。这项研究可能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20世纪50~60年代污染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SV40是否感染了被免疫的病人和引起了胸部、骨、脑和血液系统癌症。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在成年猴脊髓的表达。方法EGF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SP法)。结果EGF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胞浆内,前角前内侧核、前角前核和前角前外侧核的大运动神经元以及背核的大神经元具有强免疫阳性信号,中等强度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前角后内侧核、前角中央核、前角后外侧核和前角后外侧后核、中间内侧核和中央管周围,弱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和后角连合核。此外,在脊髓白质中可见部分EGF阳性胶质细胞和纤维。结论EGF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在猴脊髓有广泛的分布,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多种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在猴脊髓分布规律和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28.
29.
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布频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对50只中国恒河猴外周血CD4 CD25 T淋巴细胞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被检测的恒河猴个体中均存在明显的CD4 CD25 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5 T淋巴细胞大约占CD4 T淋巴细胞的9.1%(变化范围为2.6%~18.1%);其中CD4 CD25highT淋巴细胞约占2.5%(0.3%~5.5%)。对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频率的初步分析未发现统计学上有年龄或性别差异。结论:中国恒河猴可用于与CD4 CD25 T细胞相关的人类疾病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30.
雌性食蟹猴月经周期中雌二醇、孕酮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雌性食蟹猴月经周期中雌二醇、孕酮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脂的相关性,并将其变化规律与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的雌二醇、孕酮变化规律相比较.选取20只性成熟雌性食蟹猴测定其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l(ApoAl)和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历时31~51天.观察其中6只在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及黄体期的E2、P、TC、TG、HDL-C、ApoAl和ApoB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雌性食蟹猴的E2与TC、ApoAl、ApoB呈正相关,与TG、HDL-C呈负相关;P与TG、ApoB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卵泡期E2水平最高,黄体期P水平最高.雌性食蟹猴月经周期中E2、P水平的变化与血脂水平的变化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其E2、P变化规律与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可能为探讨雌性激素与血脂变化的关系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提供动物试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