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7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18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759篇
内科学   2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459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85篇
  5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技术(2 DS)分析双腔起搏器置入前、后左室局部心肌的应变特点.方法 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33例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前、后的心尖四腔长轴左室壁各个节段的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与应变率(SR).结果 与术前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的后间隔中间段及心尖段、侧壁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与应变率(SR)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左室壁节段置入双腔起搏器前、后的应变(S)与应变率(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置入双腔起搏器后,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纵向运动的形变能力是不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的应变率(SR)变化特点及二尖瓣瓣环的收缩期SR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关系。方法1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者,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心尖位左心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和四腔切面的左室壁基段、中段和二尖瓣瓣环水平,获取同步的心肌SR曲线,读取收缩期的峰值SR值。用Simpson法测量LVEF。结果DCM组左室各节段心肌的纵向SR明显低于正常组相应节段的SR(P<0.05)。瓣环的SR与LVEF呈正相关(r=0.623,P=0.003)。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各部位的心肌纵向SR呈均匀性降低,瓣环的SR可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及组织多普勒显像检测基因转染治疗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健康家猪16头,在冠状动脉左旋支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4周后治疗组注射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治疗后4周取心肌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术前、置环后2周、4周及治疗后2周、4周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后壁心肌收缩期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心肌较正常心肌速度梯度减小,色彩变暗。置环后2周,左室侧后壁心肌运动速度VS、VE较术前略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局部心肌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则明显降低(P<0.05);置环后4周,侧后壁心肌变薄,VS、VE明显减低(P<0.05),心肌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进一步下降(P<0.05)。治疗后2周,基因转染组较对照组心肌运动速度无显著差异,而心肌内、外膜下速度跨壁梯度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左心室侧后壁心肌运动速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内、外膜下速度跨壁梯度持续改善(P<0.05)。结论心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及心肌运动速度可准确评价慢性缺血心肌基因治疗前后节段性室壁厚度变化速率和室壁运动改善的情况,前者评价局部心功能的敏感性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4.
定量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评估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心室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QTSI)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通过常规多节段心脏扫查确定患者,以QTSI采集9例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不同室壁的心肌应变曲线,分别测量其不同心肌节段的最大应变值,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9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受累心腔内有异常隆突、粗大的肌小梁,其间存在深陷的隐窝,隐窝内有低速血流与心腔相通.与对照组相比,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组室间隔、左室前壁和下壁中段及心尖段心肌的应变值显著降低.结论 应变成像技术可准确地检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并作出定量分析,可作为超声心动图诊断该病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5.
心肌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模式,它与心肌纤维的解剖排列走向密切相关。正常心室肌分为三层:心外膜下层肌纤维呈左手螺旋状围绕心室腔,心内膜下肌纤维则呈右手螺旋状围绕心室腔,而室壁中层肌纤维呈环形走行。心肌纤维的排列方向决定了其收缩形变特点。  相似文献   
66.
心肌僵硬度是指心肌受到应力发生应变的程度,是心肌本身的一种被动物理特性,是心脏舒张功能的主要决定因素.以Ⅰ、Ⅲ型胶原为主要组成的心肌间质网络支架在保护心肌细胞,维持心脏几何构型和舒缩僵硬度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心肌间质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及胶原交联的增加,均可以使心肌僵硬度增加,进而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7.
应变率显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左室局部心肌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应变率(SR)及应变率传播速度(PVS)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左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价值,并初步探讨其收缩后缩短(PSS)现象。 方法 测量40例原发性高血压和30例正常人左室6个壁舒张早期SR(SRe)、舒张早期SRPV、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统计两组左室后室间隔出现的PSS的节段数,并记录PSS值。 结果高血压组左室各壁SRe、SRPV、Ve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相应节段,SRe与Ve呈高度正相关。正常组约23%节段出现PSS,高血压组约46%节段出现PSS,高血压组室壁肥厚节段PSS的绝对值大于正常组PSS的绝对值。 结论 应变率显像(SRI)技术为定量、准确评价高血压左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表阿霉素复合药物心脏毒性对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影响价值。 方法133例乳腺癌患者分为3组:A组45例,给予表阿霉素总剂量180~240mg/m^2;B组48例,给予表阿霉素总剂量≥360mg/m^2;C组为对照组,40例,未给予化疗。对3组患者心脏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及心肌各节段SR参数测定,包括:收缩期峰值(SRs)、舒张早期峰值(SRe)、舒张晚期峰值(SRa)等。 结果A组与C组间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间常规超声参数(E/A除外)、收缩期SR(SRs)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参数E/A、舒张早期SR(SRe)、舒张晚期SR(SRa)显著减低,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的SRe、SRa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应变率成像可以准确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表阿霉素复合药物心脏毒性对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9.
目的:讨论急性与陈旧性心肌梗死(MI)患者左心室收缩后收缩(PSS)出现的比例和峰值,以及与左心室节段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MI)患者42例,其中急性(MI)、陈旧性(MI)和正常对照组各14例(A,B,C组)。运用GEvivid 7彩色超声仪采集惠者心尖3个切面的超声图像,并用Q-analyse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12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m),收缩后收缩峰值速度(PSS),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Em,Am),收缩期峰值位移(D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力(εs),用双平面Simposon法测量患者的EF值。结果:(1)MI后,PSS节段占总节段数的比例较正常增加,且A组比B组的增加更明显(P〈0.01);PSS峰值较正常升高,且A组比B组升高更显著(P〈0.01)。(2)A、B两组的Sm,Em,Am,Ds和如均明显低于C组(P〈0.01),但A、B两组间除了Em外(P〈0.01),其余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3)C组左心室基底段的平均PSS与EE值正相关(P〈20.05),而A、B两组平均PSS与EF值呈现负相关趋势。结论: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MI)患者左心室PSS的比例和峰值,可以反映心肌的缺血、存活和节段功能的细微变化,是一种无创、快捷、定量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心肌应变率显像(SR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局部室壁运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RI技术对3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心尖四腔、两腔观各节段局部心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前缺血心肌应变率曲线中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SR峰值均小于正常节段并可出现收缩后收缩(PSS)波。术后经治疗的缺血心肌各峰值逐渐增加,PSS波消失,各指标较未经治疗的缺血心肌明显增加。结论SRI技术可准确识别缺血心肌节段,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缺血心肌血供,提高心肌发生变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