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6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44篇 |
内科学 | 13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97篇 |
预防医学 | 111篇 |
药学 | 4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广西阳朔县0~3岁小儿春秋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春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为出生季节、居室朝向、父亲文化和辅食添加时间;秋季危险因素为辅食种类和预防接种史。幼儿期春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为辅食鱼肉的添加;秋季危险因素为营养不良。提示广西地区预防佝偻病应采取对冬季出生的小儿投给一段时间的维生素D,改变过早单一地添加米糊的喂养习惯,同时注意及时添加富有营养的辅食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2.
陈安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157-157
建国以来,梅毒在我国已逐渐消失,但近年来又有病例报告,且呈上升趋势.先天性梅毒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大多数新生儿刚出生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于2~3周后逐渐出现.如未在早期作出诊断,进行治疗,常发展为晚期先天性梅毒,所以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从而减少本病的误诊和漏诊.做到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对30例腭裂婴儿分别在手术后进行声阻抗测试,结果发现93%的腭裂婴儿有听力损害,单侧腭裂对左右两耳听力影响无差别,婴儿期腭裂修复术后,B型声阻抗图数量减少,患儿的听力多有改善。 相似文献
104.
龙宝光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6):384
有关研究报道,认为婴儿期接种全细胞灭活百日咳菌苗,与随后哮喘和特异反应的发生存在联系。然而,Nilsson等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则不同意上述结论,但其追踪观察的时间仅30月龄者原先所作报道,认为百日咳菌苗接种与哮喘发作无关,乃以早期童年的资料为依据。本文现以新出生群体的大样本人群为基础,检测接种百日咳婴儿与哮喘或特异反应是否相关,并观察至7.5岁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磁共振胆管成像对婴儿期持续性黄疸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期持续性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病因是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与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EHBA)。由于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检查具有重叠性,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胆管成像(MR cholangiography,MRCP)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的应用,对成人胆胰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虽然MRCP已应用于婴儿期持续性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然而,对其正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各异。我们对20例婴儿期持续性黄疸应用MRCP进行鉴别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6.
何春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250-250
2002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用黄连素片外用治疗婴儿非渗出性湿疹37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39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婴儿期头面部出现对称性片状红斑及潮红色丘疹,丘疹大多如针尖至粟粒大小,上覆鳞屑,倾向湿润。将76例患儿按就诊的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7天-8个月;病程2-21天,平均(8.0±0.5)天;头、额、面部均有皮疹者27例,头、额部有皮疹者4例,仅面部有皮疹者3例,同时伴有颈及上胸部皮疹者3例。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16天-7个月;病程1~19天,平均(7.0±0.5)天;皮疹部位:头、额、面部均有28例,头、额部6例,仅面部4例,同时伴有颈及上胸部1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总结婴儿期外科治疗腭裂的经验。方法:回顾近6年531例2~12月各型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与裂隙程度有关(均F<0.05);与传统大于周岁行腭裂手术的患儿相比,婴儿期手术失血少,而术后出血发生率、手术时间、死亡率两者无差别;婴儿期手术也不会增加术后瘘孔发生率,但术后呼吸道梗阻率略高。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及电外科技术,婴儿期腭裂手术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孕晚期骨密度水平对婴儿发育的影响,为孕晚期补钙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孕晚期骨密度正常孕妇为对照组,40例孕晚期骨密度减少孕妇为观察组,分别对其婴儿在1、3、6、12月测定体高、体重、CDCC智能分和发育分、骨密度值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身高、体重在1、3、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CC评分1、3、6、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S值在1、3、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晚期骨密度水平对婴儿期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开展孕晚期骨密度监测,指导孕晚期补钙,以减少和避免对婴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通过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TEV)婴儿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策略,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足踝形态发展趋势,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治疗的可行性。按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标准制定入选标准。从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15例26足,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0 d,最大为出生后92 d。[方法]康复治疗策略包括康复控制性训练、支具辅助治疗和跟腱有限手术。康复控制性训练包括:早期持续手法矫形,通过被动关节活动逐渐矫正外观畸形。中期强化弱势肌群,通过反复有序刺激弱势肌群收缩,促进弱势肌群肌纤维的发育,配合支具辅助维持足部正常外观。后期控制性引导负重,逐步在成人协助下进行步态训练,引导患儿形成正常的步行功能。如果超过12个月,外观无明显改善,行跟腱松解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长为60个月,最短为18个月,平均31.4个月。根据足外观和步态功能设计《马蹄内翻足功能评价分级评价标准》,评价治疗前后的足踝形态变化。其中12例18足恢复良好,1例2足轻度内翻,2例4足仍有跟腱挛缩,1例2足未能完成康复训练,3个月后行手术治疗,功能良好。治疗前后根据足外观和步态功能进行分级统计,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01,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马蹄内翻足早期治疗疗效值得肯定,婴儿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促使踝足功能的正常发育,有效改善马蹄内翻足的异常形态,获得正常的运动能力;(2)本康复干预策略的特点是外观矫形与功能恢复并重,既要矫正足踝的外观矫形,降低跟腱痉挛,又强化胫前肌肉等弱势肌群的发育,确保足踝关节运动功能中肌肉的主动及拮抗的有效协调与均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