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69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对成年人咀嚼肌表面电极采集的肌电信号加以分析,研究下颌在6种不同运动状态下咀嚼肌肌电信号的可重复性,并取得正常参考值。方法:30名22-44岁受试者进行咀嚼肌表面电极肌电图检查,记录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和扣齿运动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每个受试者在3个不同时段各测试一次。结果:3次测试的咀嚼肌峰值电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姿势位时,右侧咬肌峰值电位95%正常参考值为0-0.1,左侧为0-0.13,右侧颞肌前束为0-0.67,左侧颞肌前束为0-0.1,右侧二腹肌前腹为0-0.13,左侧二腹肌前腹为0-0.1;牙尖交错位时,右侧咬肌峰值电位95%正常参考值为0.33-2.53,左侧为0.47-2.5,右侧颞肌前束为0.23-2.23,左侧颞肌前束为0.2-3.67,右侧二腹肌前腹为0.13-1.07,左侧二腹肌前腹为0.1-0.87;扣齿运动时右侧咬肌峰值电位95%正常参考值为0.5-2.5,左侧为0.73-2.3,右侧颞肌前束为0.4-3.47,左侧颞肌前束为0.3-3.63,右侧二腹肌前腹为0.2-1.07,左侧二腹肌前腹为0.13-0.97。结论:表面电极采集的双侧咬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52.
兔咬合创伤时咬肌损伤与线粒体Ca2+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导致咬肌损伤的作用和线粒体Ca2+超载在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兔一侧前磨牙粘固(牙合)板造成咬合创伤,皮下注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rninetetraacetic Acid,EDTA),同时建立对照组,10天后检测兔咬肌线粒体Ca2+含量,观察咬肌的组织学改变,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戴(牙合)板而不注射EDTA兔的(牙合)板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明显升高,并有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牙合)板对侧及戴(牙合)板并注射EDTA兔的双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改变亦不明显.结论:咬合创伤是咬肌损伤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线粒体Ca2+超载则是咬肌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3.
不同垂直距离对咀嚼肌肌电峰值电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失去正常颌位关系的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义齿修复时 ,确定正确的垂直距离是关键的一步 ,临床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方法很多。由于下颌位置受神经、肌肉的控制[1]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利用颌面部肌电图法来确定垂直距离。本实验选择失去正常颌位的牙列缺损患者 ,测定不同垂直距离紧  相似文献   
54.
应用微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微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类中的咀嚼肌紊乱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7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类中的咀嚼肌紊乱疾病病例分两组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治疗组是应用微波治疗40例,对照组是应用中药局部湿热敷治疗27例。治疗后3、6个月和1年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类中咀嚼肌紊乱疾病有显著疗效,在临床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牙列重度磨耗和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图(EMG)特征。方法以无夜磨牙的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牙列重度磨耗组,n=19)、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n=30)和无上述症状和体征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n=30)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三组对象在下颌姿势位(MPP)和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牙位时,颞肌前束(TA)、咬肌(MM)和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图(EMG),对各组的峰值电位(Amp)和咀嚼肌不对称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PP时,夜磨牙组患者左侧TA和DA的Am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牙列重度磨耗组各咀嚼肌的Amp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夜磨牙组左侧TA的Amp显著高于牙列重度磨耗组(P<0.05)。ICP最大紧咬牙位时,夜磨牙组各咀嚼肌的Amp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牙列重度磨耗组的双侧MM和TA的Amp显著低于夜磨牙组和对照组(P<0.05)。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指数,夜磨牙组与对照组和牙列重度磨耗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夜磨牙症患者TA存在肌功能亢进;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收缩力减低。  相似文献   
56.
患儿男,10岁,2011年2月26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咀嚼时右眼频繁眨眼9年。患儿8个月大时,母亲发现其吮乳时右眼不睁,后被发现右眼频繁眨眼与咀嚼动作相关,未再加重,也未诊治,近5年出现双眼视力下降,遂来我院就诊。该患儿剖腹产,其母否认其有脑外伤史、肿瘤史、手术史,否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与固定功能矫正在下颌后缩畸形的生长改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30例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Forsus固定功能矫正与MBT直丝弓矫正联合应用,两组均对治疗前、中、后期各种状态下咀嚼肌群的肌电活动进行记录,应用肌电图评价其治疗效果.实验组的患者在功能治疗期间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将咀嚼肌群的肌电活动转变为患者可觉察到的视听信号,让患者在仪器的帮助下通过训练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肌电活动,维持肌电活动的平衡.实验组的患者在进行固定功能矫正6周后开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在仪器的帮助下对咀嚼肌进行10次的生物反馈治疗并在随后的时间让患者自行进行每天20 min的训练以有效维持咀嚼肌的肌电活动.结果 在功能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进行持续的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调节咀嚼肌的肌电活动,能有效维持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咀嚼肌的肌电活动的平衡,防止肌电活动的恢复引起髁突向后回位,维持治疗效果,反馈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维持不变(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维持咀嚼肌的肌电活动,提高功能矫正的治疗效果和维持治疗效果的稳定.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前伸头位对牙尖交错位自主用力紧咬和吞咽两功能活动时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30名健康正常青年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应用BioEMGII型表面肌电测量仪,测量正常人群分别在自然头位和最大前伸头位情况下,牙尖交错自主用力紧咬以及吞咽时颞肌前束(TA)、咬肌(MM)、胸锁乳突肌(SC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大前伸头位吞咽时TA、MM、SCM、DA的肌电幅值以及最大前伸头位牙尖交错位自主用力紧咬时MM和DA的肌电幅值与自然头位时相比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前伸头位牙尖交错位自主用力紧咬时TA以及SCM的平均肌电幅值高于自然头位时的肌电幅值,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活动时各咀嚼肌对最大前伸头位有着明显的反应,牙尖交错位紧咬时MM和DA对前伸头位反应明显,最大前伸头位时各咀嚼肌肌紧张度增加,肌电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59.
全下颌种植固定义齿三维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种植义齿的远期成功率与其生物力学相容性关系密切。本文采用CT扫描数字探测法和图形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在微机上完成全下颌种植固定义齿三维空间坐标数据测量,在Var-6510计算机上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的布尔运算和单元自动划分功能建立全下颌种植固定义齿的三维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并在咀嚼肌附着区和颞颌关节区模拟口腔咀嚼状况时加约束反力,建立生理状况下的下颌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60.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功能矫形治疗,颞肌后份肌电活动由亢进逐渐降低,嚼肌浅、深层、颞肌前份肌电活动由弱增强。表明功能性矫治器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