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49篇 |
预防医学 | 35篇 |
药学 | 18篇 |
中国医学 | 9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比较不同刺激强度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组方和制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96例患者随机分为贴敷1组(132例)、贴敷2组(132例)、贴敷3组(132例),给予不同刺激强度的穴位贴敷冬病夏治,比较和评价3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生命质量评分、皮肤反应、肺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贴敷1组86.67%、贴敷2组87.60%,明显优于贴敷3组52.14%(P0.01),且生命质量评分、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改善也优于贴敷3组(P0.05);而贴敷1组与贴敷2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但皮肤反应方面贴敷1组明显优于贴敷2组(P0.01)。结论:恰当的药物炮制和加入适当的促渗透药可以保持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疗效,且能减轻皮肤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索三伏贴联合口服不同中药的冬病夏治方案对预防肺气虚证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7月16日至2022年8月25日在国药同煤总医院中医科就诊的肺气虚证患者1 5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26例未接受冬病夏治疗法,设为D组。1 058例接受了冬病夏治疗法,其中546例接受三伏贴+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汤剂治疗,设为A组;261例接受三伏贴+玉屏风胶囊治疗,设为B组;251例接受三伏贴+芪参补气胶囊治疗,设为C组。通过面对面问卷和(或)电话微信沟通,搜集其基本人口学资料,西医诊断,冬病夏治前西医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所接受的冬病夏治方案,冬病夏治前后免疫炎症指标,在2022年10月9日至2023年3月27日期间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是否住院、是否死亡,以评估接受不同的冬病夏治方案是否能显著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住院风险、死亡风险。结果:共收集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315例,其中肺功能Ⅰ级384例、肺功能Ⅱ级505例、肺功能Ⅲ级426例;支气管哮喘269例。与D组比较,A、B、C 3组冬季呼吸道感染风险均显著降低,风险降低分别为:A组17.1%(RR=0.175,95%CI为0.110~0.279,P=0.000)、B组3.8%(RR=0.523,95%CI为0.284~0.963,P=0.035)、C组22.1%(RR=0.134,95%CI为0.081~0.221,P=0.000)。其中A组与C组的感染风险降低相当(P>0.05),并分别显著优于B组(均P<0.05)。A、B、C 3组的住院率和免疫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D组(均P<0.05),其中A组的免疫炎症指标改善情况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又显著优于B组(均P<0.05)。共3例患者出现与三伏贴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没有患者发生与口服汤剂或中成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三伏贴与口服中药联合进行冬病夏治疗法,特别是联合汤药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或芪参补气胶囊,可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减少住院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及针刺、拔罐、走罐综合治疗产后痹的疗效。方法:将产后痹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贴敷组和针刺照射组,每组53例;贴敷组给予穴位贴敷、针刺、拔罐、走罐综合治疗。针刺照射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TDP照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尼莫地平法和疗效指数评分法判断疗效。结果:贴敷组临床治愈率60.38%,总有效率96.23%,针刺照射组临床治愈率37.74%,总有效率84.91%,2组比较临床治愈率贴敷组明显高于针刺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贴敷组高于针刺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冬病夏治"原理,采用穴位贴敷、针刺、拔罐、走罐综合治疗产后痹疗效确切,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05.
补肺助阳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31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补肺助阳汤夏季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31例,在夏季三伏天予自拟补肺助阳汤,治疗1个月。结果:显效18例,好转3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5%(95%CI=91.67%~99.06%)。结论:补肺助阳汤夏季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配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化痰、止咳、平喘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及呼吸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生存质量、脉氧饱和度、年急性发病次数治疗后2组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配合呼吸训练可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年急性发病次数。 相似文献
107.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古代医书中“春夏养阳”和“长夏胜冬”等理论发展而来.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法中的典型代表,现代医学研究阐释了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通过药物透皮吸收和经络穴位共同作用,主要调节免疫功能,对于代谢、神经、抗肿瘤等方面也有调节作用,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临床应用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咳嗽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8.
韩丽华教授辨治肺源性心脏病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从五行生克制化,擅用培土生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寒热错杂,辨治肺心病应注重培土生金,韩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②明脏腑经络表里,巧施通腑泻下。韩师善用承气汤以通腑泻下,通腑气以降气平喘。临床中除寒痰证外,多用瓜蒌清热化痰、润肠通便,大黄泻下祛瘀。另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素体肾精亏虚,韩师喜用肉苁蓉温肾通便,当归补血养血、润肠通便,生地黄、玄参、麦冬滋养阴液以增水行舟,多加厚朴、枳实等调理气机以通腑气。③重升降出入理论,多从肺肾同治。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肾气亏虚,肾失摄纳,气逆于上发为喘咳,临床中擅用补骨脂以温肾、纳气平喘。④通气血津液理论,注重化痰活血。肺源性心脏病大都因肺失宣降,肺气郁滞,总以化痰活血行气并用,气行则血行;化瘀与养血并用活血而不伤正;升降同用而使气血和调。⑤从“天人合一”理论,倡导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理论的应用关键在于用药时机的选择,可使用发泡灸法,亦可用汤剂内服。其法升发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防范冬季疾病反复。 相似文献
109.
金明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1194-1196
[目的]观察辨体调理膏对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条件的门诊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辨体施养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辨体调理膏干预,两组均在每年冬至前10d开始服用至立春后10d,服用60d左右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在入组前、疗程结束后1年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价。[结果]试验组在干预后,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者总体临床体质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在干预后,气虚体质者临床体质评分优于干预前(P<0.01)。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试验组干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干预(P〈0.05)。[结论]辨体调理膏对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者的干预有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melatonin on testosterone and androstenedione production in vitro by testes of wild-caught bats, Scotophilus heathi , during different reproductive phases were investigated. Bats were captured during reproductive quiescent (April-August), recrudescent (September-October), breeding (November-February), and winter dormancy (late December-January) phases. Testes were incubated in media-199 for 2 h at 37°C with luteinizing hormone (LH) and with or without melatonin. Melatonin had no effect on LH-induced testosterone (T) or androstenedione (A) production during the quiescent, recrudescent, and breeding phases. However, it significantly (P<0.05) suppressed LH-induced T production but had no effect on A during winter dormancy. Testicular 17β-hydroxy steroid dehydrogenase (17β-HSD) activity was then measured in the testes from bats trapped during quiescence, breeding, and winter dormancy. Interestingly, melatonin along with LH caused suppression of 17β-HSD activities (3.56 ± 0.03 unit/min/mg protein) when compared with levels of LH treated testes (7.10 ± 1.15 unit/min/mg protein) during winter dormancy, while i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17β-HSD activity during quiescence and breeding phas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S. heathi , melatonin during winter dormancy suppresses LH-induced T production by the testes via the suppression of 17β-HSD activity. This may be the reason for the decline in testicular activity during winter dormanc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