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72篇 |
免费 | 325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529篇 |
基础医学 | 66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708篇 |
内科学 | 132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30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10篇 |
综合类 | 1555篇 |
预防医学 | 541篇 |
药学 | 559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355篇 |
肿瘤学 | 4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82篇 |
2021年 | 241篇 |
2020年 | 221篇 |
2019年 | 212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255篇 |
2016年 | 343篇 |
2015年 | 249篇 |
2014年 | 479篇 |
2013年 | 486篇 |
2012年 | 424篇 |
2011年 | 475篇 |
2010年 | 364篇 |
2009年 | 334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320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177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84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6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功血”是有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与性腺分泌直接有关,多发于30~50岁之间,属中医崩漏范畴,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采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的固冲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5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治疗的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固本调经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24例(三七血伤宁胶囊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红蛋白含量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O.01),两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含量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固本调经汤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3.
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 ( uterine myom a,UM)的血供和子宫肌瘤超选择栓塞治疗后组织病理学的表现。方法 :83例 UM行血管造影观察供血方式 ,然后超选择注入白芨微粒混悬剂栓塞其供血动脉。组织学检查观察栓塞后 U M的表现。结果 :随访 6个月 ,16例患者 U M消失 ,63例不同程度缩小 ,缩瘤率 95 .2 %。栓塞后 U M细胞核大部碎解、消失 ,瘤组织呈弥漫性透明变性。 U M内不规则管腔中可见栓塞剂白芨微粒。结论 :超选择栓塞供血动脉治疗 UM,使 U M发生缺血、变性、坏死和萎缩。UM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老年妇科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 :根据老年妇科疾病病种分类、临床表现、恶性肿瘤分类 ,分析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我院住院老年妇科疾病患者 8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妇科疾病以生殖道肿瘤最多 ,占 65 .17% ,生殖道陈旧性创伤性疾病占 17.98% ,非肿瘤性异常子宫出血性疾病占 8.99% ,生殖道炎症占 7.87%。恶性肿瘤患者占全部老年患者的 35 .96% ,其中卵巢癌占首位 ,其余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外阴癌。结论 :定期普查、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高老年妇女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归甲疏通胶囊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选用健康未孕雌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缩宫素模型组,归甲疏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缩宫素注射液人工造成动情期,以提高子宫敏感性。实验时处死大鼠并取出子宫,置于不同浓度的归甲疏通胶囊混悬液中,观察各组离体子宫张力、收缩强度、频率和活动力。结果: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张力、强度、频率、活动力等指标,缩宫素模型对照组,归甲疏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甲疏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与缩宫素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甲疏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张力、强度、频率、活动力等指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强度、频率、活动力用药各组用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张力归甲疏通胶囊高、中剂量组,用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宫素模型对照组和归甲疏通胶囊低剂量组,用药10分钟时与用药20分钟、30分钟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0分钟时与用药30分钟时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甲疏通胶囊可对抗缩宫素致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且有一定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996.
远志增强大鼠子宫平滑肌峰电活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远志对未孕大鼠子宫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Biolap410生物机能仪进行记录,分别进行5种阻断剂使用前后,远志水煎醇沉液(以下简称远志)对子宫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远志可使未孕大鼠子宫平滑肌的电活动频率加快,持续时间延长,峰面积加大.酚妥拉明、苯海拉明、异博定、消炎痛等能全部或部分阻断其兴奋作用,但阿托品无明显影响.结论:远志对大鼠子宫平滑肌电活动增强作用主要通过H1受体、L型钙通道、α受体发挥作用,也与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有关,而与M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在缓解孕妇第一产程宫缩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待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前一般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耳穴贴压。观察2组第一产程宫缩疼痛评分、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第一产程各阶段疼痛评分、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等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能够缓解孕妇第一产程宫缩痛,减少出血量,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及自然分娩率,增加住院期间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8.
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与子宫肌瘤都是女性常见疾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3种疾病的检出率不断升高。近年来西医及中医学研究均发现,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西医学研究认为,三者均归属于下丘脑-垂体-腺体轴,均受雌激素水平影响,有相似的生理病理基础;从中医学理论分析,甲状腺、乳腺与胞宫位于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均会受情志因素影响,气郁、瘀血、痰浊是其共同的病理产物,治疗都以疏肝散结为治疗总则,故3种疾病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上有相似之处。本文从西医、中医发病机制角度,重新认识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与子宫肌瘤内在相关性,以期临床中实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PTEN和p53在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和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例宫内膜浆液性癌、42例宫内膜样癌和25例正常增生期宫内膜组织中PTEN、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和p53蛋白在子宫浆液性癌、宫内膜样癌、正常增生期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28.6%、100%和76.9%、27.3%、0%。PTEN在子宫内膜样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浆液性癌(P<0.001)。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PTEN突变和表达缺失与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53基因突变和过表达与宫内膜浆液性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TEN及p53蛋白检测对鉴别子宫浆液性癌与宫内膜样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Clinical oncology (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Great Britain))》2023,35(2):e199-e205
AimsUterine serous carcinoma (USC) is an aggressive subtype of endometrial cancer with high rates of relapse and death. As adjuvant therapy might be beneficial in early-stage disease, the impact of standard complete surgical staging is questioned. Therefore, we wanted to explore the optima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women diagnosed with USC.Materials and methods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 of women diagnosed with primary USC in the UK and the Netherlands. Treatment strategy in relation to overall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recorded and evaluated with Kaplan–Meier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Furthermore, primary surgical staging and/or adjuvant treatment in relation to patterns of recurrence were evaluated.ResultsIn total, 272 women with a median age of 70 years were included. Most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 stage I disease (44%). Overall, 48% of patients developed recurrent disease, most (58%) with a distant component. Women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hazard ratio 0.5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31–0.81; P = 0.005)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hazard ratio 0.4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28–0.80; P = 0.04) 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Furthermore, even in surgically staged women with FIGO stage IA disease, a high recurrence rate of 42% was seen.ConclusionWomen with USC who receiv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showed better survival rate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received other or no adjuvant treatment. The benefit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was observed across all tumour stages, including surgically staged FIGO stage IA. These data question the role of surgical staging in the absence of macroscopic disease in US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