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0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4篇
临床医学   227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6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587篇
综合类   498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93篇
  3篇
中国医学   73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颈椎病手术中脊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病术中脊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我科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279例颈椎病,对术中出现脊髓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9例患者中5例发生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79%。颈前路颈椎病手术中发生4例,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发生1例。经过清除血肿,甲基强的松龙等药物的及时治疗,5例患者逐渐恢复。结论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中均可能发生脊髓损伤,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后路广泛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广泛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54个月,术前JOA评分为(9.5±1.75)分、术后为(12.98±2.9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疗效评定采用JOA标准评定:优19例,良9例,一般7例,差4例。术后改善率30.4%-85.7%,平均69.2%±7.8%。结论颈后路广泛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做实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做对照组,Weossner法测定2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实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实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代谢发生紊乱,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4.
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分析与颈椎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83%(40例);18个患者的20例减压完整标本中,以颈椎盘突出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者14个占70%,以椎体后缘骨赘压迫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的5个占25%。颈椎间盘后缘有炎细胞浸润的占55%,1例退变的非突出的的颈椎间盘也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有炎细胞浸润的患者,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无炎细胞浸润者重(神经功能评分,P<0.01)。结论 除了突出的颈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压迫,退变突出的颈椎间盘产生的炎症反应在颈椎病的发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523例,手术方式采用环锯减压 cage或植骨 带锁钢板固定278例;椎体次全切除或颈前路开槽减压 钛网植骨 带锁钢板固定245例。术后随访403例,随防内容包括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并每月进行一次颈椎X线检查。结果: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2年10个月,8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猝死2例,喉头痉挛、气管痉挛,堵塞呼吸道可能为其死亡原因;术后切口皮下血肿3例,经床头紧急清除血肿后呼吸困难解除;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6例,经脱水治疗后恢复满意;喉返神经损伤1例,喉上神经损伤3例,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切口感染2例,经抗感染、换药治疗后愈合;脑脊液漏2例,经局部适度加压后愈合;钢板螺钉松动钛网移位1例,经再次手术取出钢板,重新放置钛网植骨,钢板重新固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植骨未愈合2例,均再次手术植骨钢板固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内置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3例,经颈领固定,3-6个月内均获得椎间融合;相邻节段退变19例,无症状未特殊处理;颈部疼痛27例,给予口服非甾体药物,21例患者疼痛缓解。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及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7.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估高压氧环境下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医院门诊就诊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9)采用高压氧环境下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n=39)单纯行颈椎牵引治疗。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1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判定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依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观察颈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对两组中临床疗效评估为治愈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0%(31/39),治疗组总有效率97%(3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NDI均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复发率为2/11,治疗组复发率为10%(2/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环境有助于提高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李忠海  侯树勋  李利  虞舜志  侯铁胜 《中国骨伤》2014,27(12):1050-1055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符合DCI植入指征的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5~54岁,平均43.2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4例.病变节段:C3,4 1例,C4,56例,C5,66例,C6,74例,C3,4合并C5,6、C6,72例.19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其中2例同时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mJOA)、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扣患者满意度(PSI)评价临床疗效.测量DCI植入节段的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DHI)以及相邻节段的ROM.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8个月.mJOA评分术前13.6±1.1,末次随访16.3±1.2,平均改善率为85.0%;NDI评分术前17.1±7.4,末次随访6.1±3.9;VAS评分术前6.6±1.4,末次随访1.4±0.8;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术前ROM (7.6±1.9)°,末次随访(7.8±2.1)°;C2-C7节段术前ROM (38.6±7.2)°,末次随访(39.9±6.4)°;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DHI术前(6.3±1.1)mm,末次随访(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未见异位骨化.MRI随访发现38个相邻节段中3个(8%)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早期随访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的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病发生,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Background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essentially a degenerative disorder common after fourth decade. It has been seen that radiological ev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do not necessarily co-relate with clinical findings. This discrepancy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morphometric dimensions of the vertebrae, age, sex, race, occupation, weight and height of the patients.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relate the variables like age, sex, race, occupation, vertebral body diameter, canal diameter, canal body ratio of cervical spine vertebrae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es with normal population.

Methods

In this hospital based, case control, consent based, cross-sectional, clinico-radiological study 200 individuals (controls-100, cases-100) who were subjected to lateral projection radiographs of cervical spine. Their age, sex, race, occupation, height, weight and mid-sagittal canal diameter (CD), sagittal vertebral body diameter (VBD) and the canal-body ratio (CBR)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was record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re was no relation between vertebral dimensions and clinical groups. In radiculopathy group, age and height showed significance on univariate analysis. While only age remained significant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neck pain group age, sex, and height showed significance on univariate analysis while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age, sex and occupation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