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69篇
  免费   5808篇
  国内免费   2662篇
耳鼻咽喉   691篇
儿科学   1681篇
妇产科学   1149篇
基础医学   6440篇
口腔科学   1199篇
临床医学   5897篇
内科学   6131篇
皮肤病学   805篇
神经病学   2153篇
特种医学   34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3篇
外科学   7898篇
综合类   10843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预防医学   1876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5673篇
  46篇
中国医学   2241篇
肿瘤学   14309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950篇
  2022年   2143篇
  2021年   2823篇
  2020年   2259篇
  2019年   2074篇
  2018年   1940篇
  2017年   2172篇
  2016年   2429篇
  2015年   2576篇
  2014年   3902篇
  2013年   4146篇
  2012年   3610篇
  2011年   3971篇
  2010年   3195篇
  2009年   3209篇
  2008年   3223篇
  2007年   3495篇
  2006年   3131篇
  2005年   2814篇
  2004年   2426篇
  2003年   2044篇
  2002年   1909篇
  2001年   1705篇
  2000年   1406篇
  1999年   1265篇
  1998年   1071篇
  1997年   1001篇
  1996年   865篇
  1995年   778篇
  1994年   662篇
  1993年   524篇
  1992年   443篇
  1991年   379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274篇
  1988年   279篇
  1987年   224篇
  1986年   175篇
  1985年   215篇
  1984年   191篇
  1983年   125篇
  1982年   156篇
  1981年   132篇
  1980年   97篇
  1979年   90篇
  1978年   67篇
  1977年   44篇
  1976年   38篇
  197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异型增生程度不同的口腔白斑和不同分级的鳞癌中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 π)的表达 ,探讨GST π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S -P法 ,对 5 4例轻、中、重度异型增生 ,4 7例高、中、低分化的口腔鳞癌 ,7例口腔粘膜上皮单纯增生患者组织进行GST π检测。 结果 口腔粘膜上皮单纯增生组织中未见GST π的表达 ,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病例中的GST π阳性率分别为4 7.8%、5 2 .9%和 6 4 .2 % ,高于单纯增生组 (P <0 .0 1) ;高分化鳞癌GST π阳性率为 6 4 .7% ,中、低分化鳞癌组分别为 2 8.5 %及 2 2 .2 % ,中、低分化鳞癌组表达均低于高分化鳞癌组及异型增生组 (P <0 .0 5 )。 结论 GST π表达的变化与口腔鳞癌早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胃癌组织p16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检测 p1 6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 ,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 S- 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53例胃癌组织及 35例癌旁组织进行 p1 6蛋白的定位观察 .结果 各病理类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均有 p1 6基因蛋白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 62 .3% (33/53)和 88.6% (31 /35) ,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 .胃癌 p1 6基因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在统计学上无差异 (P>0 .0 5) ;而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0 .0 5) .p1 6蛋白阳性者 5年生存率 51 .0 %高于 p1 6蛋白阴性者 2 0 .0 % (P<0 .0 5) .结论  p1 6基因缺失和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检测 p1 6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4.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1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及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情况 ,每例患者均有血清学检测资料 ,另取 30例良性肝病组织作对照 ,所有数据用卡方检验。 结果  1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HBV感染阳性率为31.8% (5 0 / 15 7) ,HCV感染阳性率为 5 1.0 % (80 / 15 7) ,其中 10 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9.3% (42 / 10 7) ,4 5 .8% (49/ 10 7) ,5 0例胆管细胞癌 HBV、 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16 .0 % (8/ 5 0 ) ,6 2 .0 %(31/ 5 0 ) ,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2 7.1% (2 9/ 10 7) ,14 .0 % (7/ 5 0 ) ,良性肝病组HBV、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16 .7% (5 / 30 ) ,30 .0 % (9/ 30 )。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感染、胆管细胞癌 HCV感染率高于良性肝病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7.8%(94 / 10 7) ,13.1% (14 / 10 7) ,胆管细胞癌 HBV、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6 8.0 % (34/ 5 0 ) ,16 .0 % (8/ 5 0 )。 结论 原发性肝癌与 HBV、HCV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5.
HCC的早期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HCC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又为其诊断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并且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目前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为AFP、AFP变异体、AFP mRNA、AFU、GGT、DCP、AIF、GPC3等。这些标志物的联合使用有助于HCC的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86.
沙利度胺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肝癌移植性模型。观察沙利度胺对实体型和腹水型肿瘤的治疗作用。结果沙利度胺按每日200mg/kg连续给药10d,能明显抑制肝癌实体型肿瘤的生长,不降低小鼠血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殖;对腹水型肿瘤小鼠虽无明显生命延长作用,但沙利度胺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对肝癌实体型及腹水型均有协调抗肿瘤作用,且可阻止阿霉素造成的小鼠血细胞减少、免疫功能降低。沙利度胺日剂量200mg/kg能明显增加肿瘤组织坏死,促进肿瘤组织边缘淋巴细胞侵润。结论沙利度胺对小鼠肝癌有确切治疗作用,与阿霉素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以表阿霉素为主的不同化疗方案对常见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以表阿霉素为主的CEP、CEOP、TE、IEO方案治疗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晚期乳腺癌和横纹肌肉瘤,其中表阿霉素60mg/m^2分2天静脉注射,其他药物都为常规剂量。21~28天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9例中CR7例,PR13例,SD5例,PD4例,总有效率68.97%。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次是脱发和消化道反应。对肝肾功能和心脏影响轻微。结论以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常见恶性肿瘤疗效佳,安全性好,患者能较好地耐受。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诱导C57小鼠建立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方法]用基因枪途径给C57小鼠腹部接种含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质粒,24h后在同一部位注射FBL3肿瘤细胞破碎后的上清液,15d后用3×106个FBL3肿瘤细胞皮下接种攻击.[结果]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小鼠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基因枪途径局部接种含有GMCSF基因的质粒,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9.
Abstract: As the most prevalent pathogen among transplant patients, cytomegalovirus (CMV) affects up to three-quarters of all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While we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preventing CMV infection and disease in the early post-transplant period, late CMV infection and indirect effects due to viral immunomodulation remain problematic. Changing immunosuppression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use of T-cell depleting induction antibod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the risk for CMV infection and disease, even in the face of good prophylactic and preemptive therapy.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CMV infection on long-term allograft outcomes and to re-evaluate the risk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of CMV in the framework of evolving modern immunosuppress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2^*-weighted first-pass perfusion imaging in breast tumors. Methods: We analyzed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formation along with the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performed in 28 patients with breast tumor. The time to signal intensity curves were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T2^*-weighted first-pass perfusion imaging. The curve's maximal signal intensity drop rate and maximal signal intensity decrease tim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es after surgery. Results: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 showed higher maximal signal intensity drop rate (44.69% ± 17.07 vs. 17.22% ±7.49, P 〈 0.001) than benign lesion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aximal signal decrease time between those two lesions (23.94 s ± 4.92 vs. 20.02 s ± 6.83, P 〉 0.05). Conclusion: The T2^*-weighted first-pass perfusion imaging has enou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breast tumor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