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8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306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148篇
妇产科学   86篇
基础医学   1642篇
口腔科学   256篇
临床医学   543篇
内科学   1047篇
皮肤病学   173篇
神经病学   356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13篇
综合类   95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34篇
眼科学   121篇
药学   648篇
中国医学   387篇
肿瘤学   3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547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71.
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集6例老年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刺激因子培养,诱导成CIK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28天为1个疗程。观察CIK细胞回输后患者体内效应细胞的比例变化、不良反应以及对感染的发生、血红蛋白水平和对输血依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IK细胞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有效地减少了MDS患者感染的发生,缩短了高热时间。在疾病稳定期,CIK细胞输注可减少红细胞的输注量,稳定血红蛋白水平,但不能改变MDS向高危亚型转化的自然病程。结论 :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人M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72.
在过继免疫性细胞培养时需要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细胞因子及EBV抗原肽联合细胞因子刺激淋巴细胞后淋巴细胞分化方向和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特征。分别用不同细胞因子及EBV抗原肽联合细胞因子刺激淋巴细胞,在培养的当天和第1、3、7、10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3+(总T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CD45RO+(记忆型T细胞)、CD3+CD8+CD45RA+(初始型T细胞)、CD3+CD30+(Th2辅助细胞)、CD19+(B细胞)、CD56+(NK细胞)、CD4+CD25+(初始调节T细胞)、CD4+CD25+FOXP3+(精确调节T细胞)在培养前后总细胞中的百分比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管家基因mad1、pten和辅助T细胞转录调控基因t-bet(Th1)、gata3(Th2)、细胞因子ifn-γ(Th1)、il-4(Th2)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EBV多肽组CTL细胞成为优势细胞,临床治疗有确切疗效;比较加入EBV多肽组和不同细胞因子培养组结果显示,EBV抗原肽可以更有效刺激CTL生成,ifn-γ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辅...  相似文献   
973.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而言,缺乏合适的肿瘤微环境,使人们难以在连续的细胞培养中或异种移植动物身上种植出肿瘤细胞。现今已有诸多研究阐明微环境对淋巴瘤细胞生长和生存的重要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包括淋巴瘤干细胞生活在特定的微环境中,该环境中各种非恶性辅助细胞及细胞因子对淋巴瘤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预后意义。阻断淋巴瘤细胞和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策略。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淋巴瘤微环境的细胞种类,间充质干细胞和基质细胞,T细胞亚群的辅助作用,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监测等。  相似文献   
974.

Background

A combination of hors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yclosporine produces responses in 60–70%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We performed a phase II study of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yclosporine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

Design and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treated with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were compared to 67 historical control cases with match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ed with hors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Results

Response rates at 3, 6 and 12 months were similar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or hors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40% versus 55% (P=0.43), 45% versus 58% (P=0.44) and 50% versus 58% (P=0.61), respectively. No differences in early mortality rates or overall survival were observed. We then performed multivariable analyses of response at 6 months and overall survival and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a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clone (P=0.01) and a pretreatment absolute reticulocyte count greater than 30×109/L (P=0.007)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response and younger age (P=0.003), higher pretreatment absolute neutrophil (P=0.02) and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s (P=0.03)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overall survival. None of the immunogenetic polymorphisms studied was predictive of response to immunosupressive therapy.

Conclusions

Despite reports suggesting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activity of differen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preparations, rabbit and hors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ppear to have a similar efficacy for up-front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Clinicaltrial.gov: NCT01231841)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肝脏不同炎症活动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CHB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组各15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15例为携带组,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RT-PCR检测SOCS-1 mRNA的表达。结果重度组SOCS-1 mRNA的表达(1.15±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86±0.10)、携带组(0.89±0.18)和轻度组(0.93±0.12)(q=4.183~5.472,P〈0.01)。CHB患者SOCS-1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脏不同炎症活动程度呈正相关(rs=0.664,P〈0.01)。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PMBCs中SOCS-1 mRNA的表达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76.
聂红峰  张萍  赵发  张燕 《山东医药》2011,51(32):6-9,1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NF-κB的活化以及本科自拟中药溃结汤(KJT)对其影响和对UC的治疗作用。方法取5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应用复合法(2,4-二硝基氯苯+乙酸)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取已造模成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KJT低剂量组、KJT高剂量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并设正常对照组Wistar大鼠10只。观察指标包括结肠重量,大体形态黏膜损伤程度评分,HE染色病理观察,扫描电镜肠黏膜损伤观察,NF-κB p65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处理)。结果模型组结肠重量,大体形态黏膜损伤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KJT低剂量组、KJT高剂量组、SASP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结论 NF-κB表达的增加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KJT和SASP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977.
978.
目的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相关性及对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最低SaO2%的影响.方法 选自2008年6月~2009年5月门诊和住院的OSAHS患者,根据AHI将38例OSAHS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质量浓度.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O2-)水平.并分析O2-水平与细胞因子及AHI和最低SaO2%的关系.结果 重、中度组IL-6、IL-8、TNF-α水平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 -量显著高于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重、中、轻度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 -水平与AHI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 分别为0.659、0.651、0.642,P均<0.01)、与最低SaO2%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536、-0.529、-0.518,P均<0.01).重、中度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水平与血浆IL-6、IL-8、TNF-α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重度组r分别为0.795、0.776、0.792,中度组r为0.548、0.585、0.686,P均<0.01).结论 OSAHS重、中度组患者炎症细胞在细胞因子等刺激下活化,释放氧化物质增多,导致OSAHS重、中度组患者肺功能恶化,内分泌、心血管系统损害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接受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37名接受三维适型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信息,分别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放疗后2周、放疗后4周留取血清学标本,用酶联免疫法测量TGF-β1、TNF-α、IL-6。结果 8名患者(21.6%)发生2级以上RP,放疗前后TGF-β1水平变化与RP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相关(r=0.559),TNF-α、IL-6与RP无明显相关。RP组中放疗后4周血清中TGF-β1、TNF-α水平明显高于放疗结束时(P=0.005、P=0.022)。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TGF-β1的动态变化与RP的发生风险相关(P〈0.001)。结论 TGF-β1的动态变化与RP的发生及其发生的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其变化有助于早期预测RP发生,从而制定合理的放疗方案。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清下解胰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A组、治疗A组、模型B组、治疗B组;通过经典胆胰管逆行注射法并改良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肉眼大体观察各组大鼠术后表现及死亡情况,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损害的改变,检测血清淀粉酶及TNF-αI、L-6I、L-10水平,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镜下观察胰腺的病理损害显示,治疗A组、治疗B组分别较模型A组、模型B组显著减轻(P<0.01)。模型A组、治疗A组与对照组相比,淀粉酶及TNF-αI、L-6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A组较模型A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B组较模型A组淀粉酶水平显著降低,而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B组较模型B组淀粉酶及TNF-αI、L-6水平均降低,其中TNF-αI、L-6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A组、治疗A组与对照组相比I,L-10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A组和模型B组较模型A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B组较模型B组显著升高(P<0.01)。经相关性分析,淀粉酶水平与病理损害无相关;各组TNF-αI、L-6的变化情况一致,呈正相关,且与病理损害呈正相关;IL-10与病理损害和TNF-α无相关。结论:清下解胰方可能通过降低TNF-α与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维持高水平的动态网络平衡,阻断"瀑布样级联反应"而起到减轻胰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