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8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364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142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600篇
口腔科学   188篇
临床医学   2143篇
内科学   3071篇
皮肤病学   95篇
神经病学   737篇
特种医学   1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55篇
综合类   1511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178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1142篇
  6篇
中国医学   458篇
肿瘤学   23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486篇
  2013年   792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104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77篇
  1981年   63篇
  1980年   46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4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脑得生丸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次30 min滴注完毕,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脑得生丸,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脑神经损伤标志物、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血流速度(Vd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血糖控制达标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及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2/2020-02我院收治的142例血糖控制达标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眼底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眼底正常组(N组,7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36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检查指标;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构建预测患者发生D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PDR组患者的DM病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UA)、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NLR、PLR明显高于N组和NPDR组,C肽(C-P)、2h C-P明显低于N组和NPDR组(P<0.05); DM病程>12a、IGF-Ⅰ>145μg/L、C-P<0.75ng/mL、UA>245ng/mL、RBP4>54mg/L、NLR>1.8、PLR>110均是导致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结论:除DM病程、IGF-Ⅰ、C-P、UA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外,RBP4、NLR、PLR增加也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注射用纤溶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纤溶酶,100 U加入到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滴完,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相关指标、平均听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35%、8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明显下降,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蛋白酶激活受体(PAR)、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CD6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VWF、PAR、CD62p、CD61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听阈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听阈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注射用纤溶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资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饭后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1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次,1次/d,滴速应≤30滴/min。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参数、心肌耗氧指数(MOCI)值、血流变学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浆B型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经治疗,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和心电图疗效分别为82.6%和69.6%,均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5.7%和8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用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各项参数ST段下降导联数(NST)、ST段压低数值总和(∑ST)、心肌缺血时间及MOCI值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心电图参数和MOC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WLV、WHV和PV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小(P0.05),且治疗组WLV、WHV和PV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R值和血浆BNP、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MAR值及BNP、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减少心肌耗氧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片联合降纤酶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36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降纤酶注射液,2 mL/次加入生理盐水25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麦角林片,5 mg/次,3次/d。两组患者经2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BCD2、ESRS和SPI-Ⅱ评分,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同型半胱氨酸(Hcy)、趋化因子CXCL12、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血浆黏度(SV)、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4.7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7.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BCD2评分、ESRS评分、SPI-Ⅱ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P-9、Ang-II、Hcy、CXCL12、s VCAM-1、FIB、LBV、HBV、SV、PAR、CD63、CD62P、PAC-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麦角林片联合降纤酶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查体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现况及起效概况。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体检的老年人(≥60岁)共955人。依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药物种类分为4组:阿司匹林组(n=368),氯吡格雷组(n=115),双抗(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组(n=43)和无药物组(n=429)。收集基线资料并完成血栓弹力图(TEG)测定,描述分析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有效性情况,探讨影响抗血小板疗效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4组人群间的年龄分布、吸烟者比例以及具有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者的比例、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的花生四烯酸(AA)途径几近起效,氯吡格雷组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以及双抗组的AA途径和ADP途径均在起效范围内。氯吡格雷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76.52%vs4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BC、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LDL-C增加出血风险,年龄、PLT、eGFR、HbA1c和APTT增加血栓风险。结论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况较为满意,可使老年人获益。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血小板平均体积( lean platelet volule,MPV)、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eutrophil-to-lylphocyte ratio,NLR)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5-07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从中提取MPV和NLR等指标。选取96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PV、NLR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关系。
  结果:共有3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28例无DR,51例102眼有 DR。2型糖尿病患者的 MPV 和NLR水平较健康个体明显增高。发生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MPV和NLR较未发生DR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在校正了病程、高血压等因素后,MPV>10fl和NLR>2.6仍然与DR独立相关。
  结论:MPV增高和NLR增高与DR的发生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8.
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发已成为主要趋势。血小板活化增加是其中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研究显示抑郁与5-羟色胺的增加、血小板的激活有关,P-selectin(CDbzP)是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反应最特异的标志物,而TXB2和6-keto-PGF1α是调控血小板功能最强的一对内源性物质。针刺疗法对改善抑郁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西医抗抑郁药相比,针刺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优势。本文基于6-keto-PGF1α/TXB2、P-selectin与抑郁症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进一步解释5-HT 和血小板之间的确切关联,结合针灸疗法寻找治疗抑郁症的潜在靶点;并就6-keto-PGF1α/TXB2、P-selectin与抑郁症的关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卡络磺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取2 m L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推注,根据患者出血情况而定,最多每6小时静推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卡络磺钠,60~80 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两组治疗疗程均为72 h。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止血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05%、94.87%;两组止血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9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络磺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止血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曹波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8):1540-1543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 U/(kg·d),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升血小板胶囊,1.8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升高例数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59%,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1.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AIgG水平大于108 ng/10PA的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显著缩短ITP患者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