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22篇
  免费   3085篇
  国内免费   1331篇
耳鼻咽喉   224篇
儿科学   726篇
妇产科学   746篇
基础医学   9000篇
口腔科学   1152篇
临床医学   3749篇
内科学   6055篇
皮肤病学   1061篇
神经病学   1933篇
特种医学   8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3篇
外科学   3665篇
综合类   1030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602篇
眼科学   463篇
药学   6412篇
  9篇
中国医学   3577篇
肿瘤学   3001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424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1157篇
  2020年   1172篇
  2019年   1171篇
  2018年   1109篇
  2017年   1168篇
  2016年   1164篇
  2015年   1287篇
  2014年   5805篇
  2013年   4998篇
  2012年   3985篇
  2011年   4125篇
  2010年   5081篇
  2009年   4855篇
  2008年   2846篇
  2007年   1966篇
  2006年   1795篇
  2005年   1528篇
  2004年   1368篇
  2003年   1182篇
  2002年   862篇
  2001年   698篇
  2000年   722篇
  1999年   564篇
  1998年   581篇
  1997年   491篇
  1996年   541篇
  1995年   524篇
  1994年   434篇
  1993年   316篇
  1992年   233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4篇
  1985年   171篇
  1984年   195篇
  1983年   136篇
  1982年   173篇
  1981年   136篇
  1980年   105篇
  1979年   115篇
  1978年   70篇
  1977年   53篇
  1976年   45篇
  1975年   53篇
  1973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乌苯美司体外对人单核细胞功能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国产乌苯美司(乌比美克)体外对人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①0.01 ̄100μg/ml乌苯美司能直接诱导人单核细胞生成IL-1;②经0.1μg/ml乌苯美司作用4h后,人单核细胞即开始分泌IL-1,24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③经10 ̄100μg/ml乌苯美司预处理,单核细胞可促进NK细胞活性,而经0.01 ̄0.1μg/ml乌苯美司处理,单核细胞则抑制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02.
本文研究了用人外周血白细胞在细胞浓度为5×10~5个/ml、培养时间为24h,PHA加量对单独生产白细胞介素_2(单产)及联合生产a_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联产)的影响.单产中,以25μg/mlPHA刺激量为宜;联产中以100μg/ml刺激量最好.联产比单产所得白细胞介素-2产量高10倍以上,且纯度高.  相似文献   
103.
104.
支气管哮喘是由Th2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与内源性IL-12生成不足有关,该文综述了IL-12的生物学效应、IL-12表达障碍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以及IL-12、重组IL-12(rIL-12)在支气管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IL-12与Ⅰ型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内源性IL-12表达不足使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系统向Th2方向偏移,在过敏原或病毒等外因的刺激下发生支气管哮喘。用IL-12对支气管哮喘进行免疫治疗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将IL-12、rIL-12或IL-12的内源性诱生物应用于人体的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基于IL-12的治疗方法可能为支气管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5.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经白细胞介素2(IL-2)体外培养后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且有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其抗肿瘤效果强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即LAK细胞(P<0.01)。从瘤体中新鲜分离到的TIL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极低,经IL-2体外培养后,其杀伤活性逐渐增高,以培养至7~25d的杀伤活性最强,这与IL-2使TIL分泌3种抗癌淋巴因子包括IL-2、IFN-γ、淋巴毒素(LT)增加有关。体外培养25d后,TIL的抗肿瘤活性下降,实验表明这与培养过程中TIL的Lyt-2~+细胞(Tc)减少而L3T4~+细胞(T_H)增多有关。TIL经冻存复苏和IL-2体外培养后仍保持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冻存前后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这为间断地运用TIL治疗复发性、晚期肿瘤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实质器官移植术后血浆中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水平的检测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对24例实质器官移植受者,用免疫组化法监测HCMV抗原血症。然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18、IL-10及IL-4的水平。结果 HCMV抗原阳性组IL-18的水平高于阴性组(P<0.01),IL-10及IL-4的水平低于阴性组(均P<0.05)。结论 血浆IL-18的水平可作为预测移植患者HCMV感染的一个有效指标,IL-10及IL-4的水平则可作为患者HCMV感染后体内免疫抑制程度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7.
白花前胡甲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IL-6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花前胡甲素 (Pd Ia)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为寻找高效、低毒及安全的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IL— 6水平 ,并通过常规HE染色比较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心肌浸润情况。结果 Pd Ia低、中、高三个剂量组IL— 6水平分别由对照组的 (15 2 88±15 2 5 ) pg/ml降至 (12 8 45± 18 37)pg/ml、 (119 6 6± 15 72 ) pg/ml和 (116 13± 10 45 )pg/ml (P <0 0 1) ,其作用强度与硝苯地平相近 (12 3 5 5± 18 6 2 )pg/ml。 结论 Pd Ia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IL— 6水平 ,提示Pd Ia可能通过抑制NF—kB途径实现再灌注性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8.
通过观察益肾化浊注射液对5/6肾切除大鼠残余肾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益肾化浊注射液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模型大鼠肾功能减退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益肾化浊注射液可以降低5/6肾切在鼠血清肌,尿素氮(P<0.01),下调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L-1)(P<0.05),白细胞介素-8(IL-8)(P<0.05)及肿瘤坏死因子(TNF)(P<0.05)的总体水平,说明益肾化浊注射液可以通过下调5/6肾切除大鼠残余肾中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对肾脏的损害,从而延缓CRF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9.
骨感染病人TNF-α、IL-6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骨感染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②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30例骨感染病人及 2 5例正常人的血清TNF α、IL 6水平 ,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③结果 骨感染病人血清中TNF α、IL 6及CRP含量均处于高水平状态 ,与健康人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t=2 .2 6~ 10 .6 7,P <0 .0 5、0 .0 1)。④结论 TNF α、IL 6及CRP是预测骨感染病人病情危重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The chemoattractant cytokine IL-16 has been reported to suppress lymphocyte activation and to inhibit HIV-1 replication in acutely infected T cells. We have cloned and expressed human IL-16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could regulate the level of lymphocyte apoptosis from HIV-1-infected subjects. After purification and refolding, only 2–10% of the recombinant cytokine was present in a biologically active homotetrameric form. This could explain the need for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 bacterially derived IL-16 to induce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HIV-1 replication. Addition of IL-16 to unstimulate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cultures from HIV-1-infected subjects did not modify the observed level of spontaneous lymphocyte apoptosis. In contrast, IL-16 added to PBMC cultures stimulated with anti-CD3, anti-CD95 or dexamethasone reduced significantly the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 undergoing AICD. This effect was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the ability of the cytokine to decrease CD95 expression on activated CD4+ T cells. Comparative studies on PBMC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indicated that the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levels by IL-16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and could depend on the nature of the activator used and/or the immune status of lymphocytes tested. The outcome of CD4 cross-linking on T cells by various ligands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observed beneficial activities of IL-16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HIV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